星期日, 10月 04, 2009

聚散有時


活到一個年紀,就越來越覺得,在我生命旅程中遇過的每一個人, 無論是熟稔的朋友、君子之交、工作夥伴或是萍水相逢,原來都在我心中各佔有不同的獨特位置。 在浩瀚人海中能跟他們相遇相識,都是一種緣份。我心存感激。

漸漸,我明白到這些在生命旅途中遇過的人,即使沒有深刻的認識,不一定有共通的語言,不一定有共同的生活圈子,但他們某句不經意的說話,他們的某些故事,某道笑容,某種落寞,原來都在我的記憶中留下痕跡。

他們實實在在的人生故事,百花齊放、態度相異的觀點,一張張真實地凝在各個時空的表情,與我的人生片段交匯。因為他們的某些故事和態度,讓我看見了生命的許多可能性,瞥見了種種希望,感受到溫熱的能量,也窺見了自己的不足、愚昧或晦暗。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願逝者安息,願生者安好。



(圖: 暈塵攝於捷克布拉格)

星期四, 10月 01, 2009

六至九月 Ich bin ein Berliner


1963年6月26日,美國總統甘迺迪(J.F. Kennedy)在西柏林發表演說,一句Ich bin ein Berliner,我是柏林人,從此載在史冊。

那是冷戰的對峙時期。柏林一分為二,世界敵我分明。圍牆攔住了自由也擋住了視線。人們時刻想著非友即敵,非敵即友,於是監控、恐懼、標籤、對立,無日無之。

如今,冷戰或許結束了,但冷戰思維卻沒有散去,仍然在地球上各個角落延續,不只限於東西或左右的對峙。簡化的二元對立, 莫須有的指控,偏見窒礙了視野,標籤貼出了仇恨。

甘迺迪講「我是柏林人」時,固然有獨特的脈絡和他的政治考慮。甘迺迪原來的意思,是他站在自由的一方,支持柏林人抵禦圍牆帶來的恐懼,與柏林人一起抗拒東德的「不自由」。

今時今日聽這句話,我想,「我是柏林人」,就像說無論你是什麼人,換個位置,與別人感同身受,知道彼此有夢想也有恐懼,也都同時會勇敢與懦弱,然後與飽受壓迫與威嚇的人並肩,在強權的圍牆底下,堅持自由人權等價值,期盼高牆倒下,豁然開朗。

1936年,納粹德國在柏林隆重舉行奧運會,對外宣示國力。納粹治下的柏林,軍隊浩浩蕩蕩,震懾四方。

今年7月,我在柏林這個奧運場館,跟九萬現場觀眾一起,與台上的U2合唱One. We are one. But we are not the same。場內盡是點點手機的光,抬頭就見柏林的星空。我想像,天使Damiel 和Casseiel 會在嗎?

在柏林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的資訊中心,入門就見到這句

“It happened, therefore it can happen again: this is the core of what we have to say.” (Primo Levi)

唯有如柏林人般嚴肅地緊記歷史,坦誠地承認歷史,將過去的錯誤與血淚遺跡,謹慎用心地銘刻在城中每個角落,才可不用過時過節便緊張兮兮,才可如柏林人自由地各自踏著單車,在路上沿自己的方向輕盈滑翔。

(圖: 暈塵攝於柏林Karl Marx Alley)

(以下片段是從Youtube找出來的, 不是我拍的。)



六至九月看的新電影


麥兜響噹噹 /謝立文
無聲風鈴 / 洪榮傑
明媚時光/翁子光
The Girl on the Train 謊言列車 / Andre Techine
Lorna’s Silence 羅娜的沉默 / Jean-Pierre Dardenne, Luc Dardenne
Food, Inc. 毒食難肥 / Robert Kenner
台北異想
東邪西毒終極版 / 王家衛
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踩鋼線的人 Man on Wire

六至九月看的舊片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 楊德昌 (第四度入戲院看, 依然震撼)
悲情城市 / 侯孝賢
Strangers than Paradise 天堂異客 / Jim Jarmusch

六至九月聽的新專輯

林一峰: 《My Lonely Planet 思路》
陳建騏: 《陳建騏劇場音樂1997-2007》
永遠懷念塔可夫斯基:《你睇斜陽照住嗰對雙飛燕》
蘇打綠: 《夏/狂熱》
潘迪華 X HK INDIE: 《My Dream My Way My Indie Music》
縱貫線: 《北上列車》
God Help the Girl: 《God Help the Girl》
Jónsi & Alex :《Rice Boy Sleeps》
Muse: 《The Resistance》
莫文蔚: 《回蔚》
蛋堡 Soft Lipa: 《收斂水》
方大同: 《Timeless 可啦思刻》
Eels: 《Hombre Lobo》
U2: 《No Line on the Horizon》
Moby : 《Wait for Me》
Mew : 《 No More Stories Are Told Today I’m Sorry They Washed Away No More Stories The World Is Grey I’m Tired Let’s Wash Away》
張惠妹: 《阿密特》
范曉萱&100% : 《赤子》
宇宙人: 《宇宙人》
平井堅: 《Ken’s Bar II》
椎名林擒: 《三文ゴシップ》
陳奕迅: 《上五樓的快活》
黃小楨: 《No Budget》
林一峰與小娟: 《山谷裡的音樂》
蔡健雅: 《若你碰到他》
Jack Peñate: 《Everything is New》
陶喆: 《69樂章》
范瑋琪: 《F One》
許如芸:《愛.旅行. 一公里》

六至九月看的舞台演出

U2 360°Tour @ Berlin Olympic Stadium
Komische Oper Berlin: “Requiem”
林子祥: 《十三子祥演唱會》

星期日, 6月 28, 2009

暈塵選2008年15部外語電影

2008年共看了四十四部新上映的外語電影。喜歡的電影十分多,可算是極豐收的一年,破紀錄選了十五部,依然意猶未盡,再加一欄推薦片目。純屬個人喜好。時間有限,僅簡談感想。

01 Kabei – Our Mother 母親 / 山田洋次

如果以為山田洋次《母親》僅是一部讚揚母愛或反戰的電影,即使不全然是誤讀卻也是漏讀和過於簡化這部批判力極強的作品。山田洋次技巧圓熟有力 (光線的明暗與鏡頭設計尤其教我讚嘆不已),尖銳批判軍國主義和對權力的盲目膜拜、控訴那些對人肆意踐踏的當權者和那些對公義視而不見的人,但藉一個母親溫婉而堅執的形象道來,便更見深刻。電影處處強調自由、尊嚴,言論與思想自由之可貴,一個平凡的家庭僅因父親寫了異議文章而永遠改變,母親獨力維繫家庭生活之餘,要堅決維護丈夫的尊嚴、要堅持真理而不願屈從。結尾母親寧願父親有尊嚴地回到世上而不是天國再見,是一種對平反的執著。這些母親,不僅在戰後東京,也在今天世界很多地方繼續堅持,當然包括,天安門的。


02 I just didn’t do it 儘管如此我沒做過 / 周防正行

周防正行《儘管如此我沒做過》冷靜沉實,密密麻麻的對白與細節織出強大的戲劇張力。我認為本片至少有四個層次可以深入閱讀。第一層固然是對日本司法制度的控訴,第二層超越了日本的司法制度,對法律展開根本的反思,提出基本的法律哲學問題。第三層是關於個人命運的,第四層是真相的無法肯定。(全文請閱: 〈吶喊 - 儘管如此我沒做過〉)


03 Paranoid Park 迷幻公園 / Gus Van Sant


《迷幻公園》看得人屏息靜氣,青春踩在滑板上躍動起舞,目中無物耳裡有風,陽光燦爛的天空就抹上一層灰,人生何嘗不是流動不息,天空卻愈來愈晦暗不明。Gus van Sant 深挖主角的心理狀態變化,詩意的影象與聲音運用極其震撼,水聲風聲種種環境聲音的微妙進出、陽光燈光黑暗陰影的巧妙處理,直探深邃而幽微的少年殘酷心事。


04 The Class 課室風雲 / Laurent Cantet

電影法文原名是《圍牆之內》,學校的四面圍牆。沒有多餘的味精,沒有什麼風雲,學校之內,師生、學生之間有時互相尊重,有時互有火花,有時狠狠角力,天天如是,學期完結彼此都走過一段人生旅程,彼此可相視而笑,或轉臉訣別。導演刻意將學校喻為社會縮影,種族不同性格各異的同學,也許有如社會眾生,彼此之間的衝突,不也源於階級、權力關係或對他者的恐懼所起?


05 Buddha Collapsed Out of Shame 立地無佛 / Hana Makhmalbaf

大人塑造了怎樣的環境,小孩就如斯成長。因果循環,仇恨和暴力倘若在小孩的心目中是如此理所當然,他日就在世界蔓延。電影展現的寓言提醒觀眾,要提防的,是仇恨在孩子和人民心中植根 - 尤其是民族的、性別的、宗教的 ,自以為高人一等而排拒他者,以牙還牙,終究是暴力的根源。(全文請閱: 〈戰場樂園上的練習簿 —《立地無佛》〉)


06 It’s a Free World… 假自由之名 / Ken Loach

英國左翼電影大旗手Ken Loach繼續批判資本主義,關注弱勢與邊緣人,俐落分明。新自由主義人說搵錢機會處處,電影提醒我們危機也處處,不公義躲在暗角處,也提醒我們時刻要自省,即使世界不會即時改變,個人良知還是何其重要。

07 The Banishment 婚姻休止符 / Andrey Zvagintsev

《爸不得愛你》(The Return)俄羅斯導演新作,依然深沉、冷冽、壓抑,暴雨與長鏡的影像尤其懾人,罪與罰、宗教、家庭、命運、愛情與背叛,引人深思。無法忘懷的氣氛,無從解釋的哲學難題。

08 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 /Jirí Menzel

改編自捷克作家赫拉巴爾同名小說的精彩電影。神采飛揚,輕巧細緻,舉重若輕,在喜劇的調子背後,借小服務員主角的一生,寫人生以至國家命運的變幻莫測,講夢想與欲望,笑談虛偽與直率。原著、劇本、導演與主角的功力都值得大讚。

09 Three Monkeys 三隻猴子 / Nuri Bilge Ceylan


土耳其導演舍蘭確有大師風範,以景入情,以細微的小節直探心靈,從人性的脆弱剖開窺視人性的殘酷。影像教人無法忘懷。欲望、背叛、心魔、救贖、罪孽、秘密,瀰漫全片,如烏雲密佈,山雨欲來,

10 Funny Games U.S. (2007) 瘋殺遊戲 / Michael Haneke

2008年看了Michael Haneke 回顧展,看齊他的十部長片(有多部已是看兩次以上)。他絕對是我心中的大師級。英語版Funny Games US幾乎逐格重拍他十年前的德語版經典舊作,沒有超越原版也沒有賦予很多新意義,批判美國暴力電影的意義也似未能再深探一層,殊為可惜。

11 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 4月3周2日– 墮胎日記 / Cristian Mungiu

12 The Magic Hour 黑幫有個荷里活 / 三谷幸喜


13 Wall·E 太空奇兵 威·E/ Andrew Stanton

14 Happy-Go-Lucky 快樂小小姐 / Mike Leigh

15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風吹麥動 / Ken Loach


遺珠 - 其他推薦2008年外語電影 (排名不分先後)

The Savages 沙煲兄妹日記 / Tamara Jenkins
Be Kind Rewind 低清老翻王 / Michel Gondry
The Counterfeiters 偽術大師 / Stefan Ruzowitzky
Sicko 美國清一Sick檔案 / Michael Moore
Across the Universe 戀愛心曲 / Julie Taymor
The Edge of Heaven 天堂邊緣 / Fatih Akin

其他在2008年看過的新上映外語電影 (排名不分先後):

Suspect X 神探伽俐略
Tokyo! 東京部落
Burn after reading CIA光碟離奇失竊案 / Coen Brothers
Om Shanti Om 如果愛在寶萊塢
Cyborg She 我的機械人女友 /郭在容
The Dark Knight 蝙蝠俠 — 黑夜之神
Before the Devil Knows You Are Dead 賊兄弟連環劫
Ensemble 愛·住巴黎
Sex and the City 色慾都市
Angel 華麗安琪兒 / Francois Ozon
Once 一奏傾情
I’m not there 七個角色尋找卜戴倫 / Todd Haynes
Grandhotel 捷克有間大酒店
Romance of Astrea and Celadon 牧羊人之戀 / Eric Rohmer
Reclaim Your Brain 收視大騎劫 /Hans Weingartner
You, the Living 人啊,你為什麼 / Roy Andersson
Alexandra 亞歷山迪拉 /Alexander Sokurov
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冰中漫行 / Werner Herzog
Juno 少女孕記
The Band’s Visit 警察樂隊來訪時
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潛水鐘與蝴蝶 / Julian Schnabel
No Country for Old Men 二百萬離奇命案 / Coen Brothers
My Blueberry Nights藍莓之夜 / 王家衛

相關文章:
暈塵選2008年8部華語電影
暈塵選2007年10部外語電影
暈塵選2006年10部電影
暈塵選2005年12部外語電影





星期日, 6月 21, 2009

暈塵選2008年8部華語電影

2008年共看了15部華語電影。將《天水圍的日與夜》和2009年《天水圍的夜與霧》並置,可以讀出兩者都是關乎身份的,關乎自身被邊緣化的疑惑與困局。《夜與霧》從危機演化至悲劇,《日與夜》卻是展現了日常生活的包容與安份,如英文片名,"The Way We Are",我們就是如此,生活就是如此,於是,做人,有幾難呀。安於自己的身份,不求與別人相同,不怨恨與別人有差異,與跟自己同樣微弱甚至比自己更弱小的旁人互相扶持,人生不過如此。貴姐就是貴姐。張家安就是張家安。許鞍華正是從微小細節展現出毫不簡單的人生哲學。你以為家常便飯一定好易煮?

《九降風》和《烈日當空》一題兩拍,兩個時代、兩個地方的青春殘酷物語,都扣連了當時當地的社會氛圍。《烈日當空》的躁動不安,《九降風》的暴烈與溫柔,兩者都拍出青春的朝氣、鬱悶、狂傲與焦慮。《烈日當空》將多個角色的性格情節描繪得很豐富,《九降風》對焦幾個人的友情與信任關係,情感挖得深入。《烈日當空》中出現麥浚龍〈Poor U〉一段,與《九降風》最後出現張雨生〈我期待〉的那一段,都極為難忘。(別忘了《九降風》的時代背景是1997年,那一年張雨生意外離世) 《烈日當空》以吉儀封內的一粒糖,《九降風》以簽名棒球,象徵揮別青春的成人禮,都很出色。

《立春》很明顯是編劇李檣的風格,動人處來自對弱勢、「不正常」者的關注與包容,也來自對生命種種遺憾的無奈。可敬的是無論女主角或其他多個角色,都是一直堅持而不願放棄夢想,即使世界對他們繼續殘酷,社會對他們依然不公平不誠實。雖然肉慾橫流是《幫幫我 愛神》最觸目的元素,但「死亡」卻是貫通整部電影的,死亡的氣味幾乎無處不在。李康生的第二部作品,比第一部《不見》的技巧更圓熟,花了很多心思去藉不同的「感官」,帶出死亡與各種慾望的關聯。(全文請閱: 「我嗅到了死亡 — 《幫幫我愛神》」)

邱禮濤繼續用電影講他的觀點、立場,《我不賣身 我賣子宮》對中港關係有深刻的隱喻、論述。《海角七號》商業上固然有成功的理由,故事倒算是說得動聽吸引。《歌舞昇平》淡淡拍出了貧窮,是一部成功的紀錄片。

01 《天水圍的日與夜》 / 許鞍華


02 《烈日當空》 / 麥曦茵


03 《九降風》/林書宇

04 《立春》 / 顧長衛




三部值得關注電影

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 邱禮濤
海角七號 / 魏德聖
歌舞昇平 / 張經緯

其他在2008年看過的新上映華語電影:

最遙遠的距離 / 林靖傑
長江7號 / 周星馳
左右 / 王小帥
蝴蝶 / 張作驥
十分鍾情
文雀


相關文章:
我嗅到了死亡 — 《幫幫我愛神》
暈塵選2007年8部華語電影
暈塵選2006年10部電影
暈塵選2005年3部華語電影





星期一, 6月 15, 2009

暈塵選2008年15張華語專輯

選2008年華語專輯,很難。喜歡的專輯頗多,但難分上下。有些專輯的某些元素深得我心,但其他部份卻不過爾爾。難評難評。再三強調 — 這只是我個人每年作的一個小記錄,不客觀的評論,坦蕩蕩的偏見。一己偏愛,難以言說。還有,這一年的名次特別難排,別太在意兩三名的距離 (這句其實是跟我自己說的)。不過今年特別的地方,是我到六月才寫此年結,足夠沉澱,也已篩走所有霎眼嬌。



01 《甜蜜的負荷—吳晟 詩.歌》
羅大佑、林生祥、吳志寧、胡德夫、張懸、陳珊妮、濁水溪公社、黃小禎、黃玠

在繁囂浮誇的香港鬧市聽這張專輯,是一種錯配卻也是一種美好。吳晟的詩,一首又一首,從山影田野到天上星,從河水海岸到無情雨,濃郁的土地氣味撲鼻而來,樸實的人情最是動人。傳承,是這張專輯的關鍵詞吧。前輩播下粒粒種子,後輩用自己的方式,將對土地的感情與純樸的人情延綿開去。專輯以重新收錄羅大佑的〈吾鄉印象〉(1984) 開始,一眾老中青歌手將吳晟歷年的詩譜曲,個人風格融和詩中載滿的感情。最動人的,自然是吳晟兒子吳志寧最後唱〈負荷〉,當年他父親寫「孩子呀! 阿爸也沒有任何怨言/只因這是生命中/最沉重/也最甜蜜的負荷」,就這樣,對土地、對生命、對上一代的感謝與讚美,隨著時間一直傳承下去。


02 《100種生活》,盧廣仲

最大的驚喜也許不是音樂風格而是盧廣仲的聲線,讓人精神為之一振,元氣飽滿。歌曲旋律搶耳卻也耐聽。盧廣仲的唱腔聽來靈巧跳脫,隨音符上山滑坡,唱生活的瑣事,但頊事也是生命旅途中的定格。有時貌似熱情嬉戲,冷眼卻隨時開動,深情總在細節裡。

03 《幾米向左走‧向右走》音樂劇原聲帶
陳建騏製作,蘇打綠、魏如萱等

是的,我對陳建騏的音樂是偏心的。他每次為幾米音樂劇所創作/製作的音樂,都總是打動我。陳建騏歷年來,加上夏宇,已為幾米音樂劇建構了一個獨特的世界,熟悉的風格,跨劇出現的某段旋律、某種用詞、某種世界觀,瀰漫著馥郁的氣味,連繫幾米世界的角色與故事。從《地下鐵》的陳綺貞,《幸運兒》的楊乃文,到《向左走向右走》的蘇打綠和魏如萱,都為音樂塗上獨家色彩。我在1999年初讀《向左走向右走》繪本,此後故事蔓延至各地華人社會,意義不斷衍生轉化,它在這十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此音樂劇來作一小總結,應該不會讓人失望。

04 《城市旅人》 ,林一峰

林一峰上一張《思生活》遊遍世界,粵語專輯回到香港,做一個我城的 flâneur,晃蕩、旁觀、自省,說說他人或自己的故事,印記我城的點點滴滴。從曾灶財的塗鴉到msn上的符號,從塞車、倒楣到咖啡店與酒吧的偶遇,勾劃出一趟私密的香港行程。〈紅河村〉的感情最為飽滿,尾段孩子的歌聲與琴音的前後走板,像追不上的時間,失落了的回憶,難以癒合的傷痕。〈乾燥〉站在此地放眼世界與未來,是專輯有力的句號。專輯中何秉舜協力製作與編曲,為音樂注入更多色彩。

05 《美麗的邂逅》,陳昇

陳昇近幾張專輯都沒有教我們失望。像他這樣資深的音樂人,還一直在已有的紮實根底之上,添加新的元素,沒有刻意扮年輕,成熟的靈魂也可活在今天的世界﹐京劇元素或者已夠老練,就把「貴倫美」和「部落格」等都入詞吧。隨意散漫的唱腔、值得細嚼的歌詞、不簡單的音樂,愈聽愈醇,如沐春風。

06 《花吃了那女孩》電影原聲帶,陳建騏製作,黃小禎、彭靖慧、張懸、魏如萱等

沒有看過電影,但原聲帶中瀰漫的感傷、無力,總是聽得心戚戚然。陳建騏的旋律美麗而哀愁,幾位女聲都唱得動人。彭靖惠唱〈不散不見〉,每次一聽便我便無從招架。

07 《橙月》,方大同

方大同的聲音依然懂得玩魔術,揮灑自如。歌曲有型耐聽,〈黑白〉一曲中周耀輝從容地嵌入大量中國電影名字,精彩。只是,專輯對我來說,太甜了。

08 《Binary》,謝安琪

謝安琪也繼續在說城中人的故事,不過她說的故事更多人喜歡聽了,但聽者聽到或能記住的又是故事的哪一面? 周博賢和她想藉歌曲批判的事或人,是否還是依然故我,或是更加張牙舞爪?

09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陳珊妮

老實說,我仍是比較喜歡早期的陳珊妮。不過這一張也算狀態大勇,專輯的性格輪廓清晰可辨,音樂營造獨家陳氏意境。冷熱之間,穿上誰的外衣,在黑暗的斗室,亮一盞小燈,與誰或誰的影子纏綿共舞,無笑無哭,無正無邪。

10 《停在那片藍》,巴奈

距離上一張專輯《泥娃娃》已八年。這張專輯裡的歌,來自2006年都蘭山音樂創作營,是巴奈與二十五位學員一起創作的成果。歌曲洗去了巴奈昔日的苦澀、傷痛,感覺溫暖、輕盈。像在湛藍的晴空與和煦的陽光下,聽巴奈和她的朋友,輕鬆地把玩著樂器,愉快地享受音樂。

11 《為你含情》,林一峰 X My Little Airport

12
《不想放手》,陳奕迅

13 《Ten Days in the Madhouse》,何韻詩


14 《也許像星星》,929


15 《水滸傳/西遊記》劇場音樂記錄,陳建騏製作



延伸閱讀:


暈塵選2008年15張外語專輯

暈塵選2007年15張華語專輯
暈塵選2006年12張華語專輯
暈塵選2005年12張中港台專輯


星期五, 6月 12, 2009

暈塵選2008年15張外語專輯

不肯定是否和年紀有關,但近年確實已經失去了主動嘗試新音樂品種或認識新音樂人的魄力,所以喜歡的名字來來去去都是那幾位,聽來聽去都是某種調調。如果你想接觸最新、最另類、最潮的名字,這張名單應該沒什麼參考價值。這只是我為個人作的一個年度小記錄,不客觀的評論,坦蕩蕩的偏見。純屬暈塵一己偏愛,無意褒揚這些作品的水準或創意。

差不多全部都是舊名字了。Jason Mraz這張專輯確實是由年頭聽到年尾,然後再聽到他今年初來港演出,全碟耐聽,而且愈聽愈覺百味紛陳,我沒有免疫力地遭此樂毒感染。很多人都說Sigur Ros這張專輯最易入口,我倒覺得這次他們的音樂又迎來了另一個宇宙,沒有那麼冷卻依然是遠離繁囂的。Coldplay這次更catchy,但音樂還是很有力的 (而3月聽他們的Live更覺有力)。最大驚喜是She & Him,雖然成員之一的M. Ward也是我一直有留意的。柚子依然動聽,Wonderful World一曲更帶來了不一樣的氣度。Pelle Carlberg和Yann Tiersen都是我年度名單的常客,雖然沒有什麼創新但仍能惹我歡心。Brett Anderson上一張教我十分失望,這張是沉溺後的沉澱,感情濃郁。


01 We Sing.We Dance. We Steal Things - Jason Mraz


02 Med Sud I Eyrum Vid Spilum Endalaust - SigurRós


03 Viva La Vida - Coldplay


04 The Lilac Time - Pelle Carlberg


05 Volume One - She & Him

06 Wonderful World - 柚子

07 Tabarly OST - Yann Tiersen

08 The Seldom Seen Kid - Elbow


09 Wilderness - Brett Anderson

10 Yael Naim & David Donatien

11 The Hawk is Howling - Mogwai

12 Third - Portishead

13 One Day - Maximilian Hecker

14 k.d. kang - Watershed

15 Comme Si De Rien N'Etait - Carla Bruni


延伸閱讀:

暈塵選2007年15張外語專輯
暈塵選2006年25張外語專輯
暈塵選2005年25張外語專輯

星期四, 6月 11, 2009

五月 LeftRightLeftRight

群魔亂舞的五月,只有閱讀大量的文字、觀看大量的影像,一直討論,才足以抵消春夏之交的鬱悶。

關鍵詞是良知、責任。還未能閱讀村上春樹《1Q84》之前,我們持續討論他的「永遠站在蛋的一方」演詞。有人和應,有人異議,有人引述不同人寫過的「蛋」、「牆」、「石」。這是一個需要刻在內心的比喻,要時刻警醒自己不要成為幫兇,時刻自省,企穩立場,承擔責任。

紀錄片《音樂人生》的主角黃家正反覆強調,他的人生目標,不是領獎不是音樂,而是做一個human being。在荒誕的社會,在體制暴力與魅惑隱藏於四周的年頭,做一個有良知有責任的人,而且要清醒地踏出框框,make a difference,或者,真不容易。

還是對面房同事寫得好,讀書,就是「學會如何更好的感情用事。我們詩意的幽默,我們憤怒的同情」。牆太高太強太冷嗎﹐我們還可在牆上塗鴉,還可在牆下開派對。給牆投擲一束鮮艷而頑強的花吧,我們漂亮的固執,浪漫的抗爭。

(圖 Source: Banksy - Flowerchucker)

五月暈塵推薦的新電影

音樂人生 / 張經緯

層次分明, 節奏疾徐有致,左右穿梭帶出一道又一道的人生疑問,KJ從牙尖咀利到年少輕狂,反襯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庸與自以為是的理所當然。KJ在規範中挑釁規範,在團隊中嘲諷團隊精神,卻又一樣可在規範和講秩序的團隊中堅持自我,擋不了的趾高氣揚,掩不了的孤寂感傷。音樂如此流麗,沉默也如此黯然。最後KJ戳破父子關係的表象,深刻、尖銳也動人。我們都該做一個好好的human being。精彩。全力推薦﹐希望很快可以再看。

天水圍的夜與霧 / 許鞍華

我認為,除了導演一貫的人文關懷,電影是關於身份的, 劇本出色之處在於不動太多聲色便暗裡帶出了多重身份的迷失、錯落、對峙、變化、動搖,「冇我你會有今日?」一語重覆出現,點出了身份變異帶來的危險關係。關乎社會階層及地位、香港/內地、男/女、老/少、照顧/被照顧,是現在的自己跟從前的自己,或自我與他者的牽扯角力。「夜與霧」不會是「日與夜」那樣分明,夜和霧互相模糊了彼此,身份亦如此流動不安。四川一段是神來之筆,從天水圍/香港市區的對比昇華到城/鄉,香港/內地微妙關係的隱喻。電影拍暴力,也從個人暴力提昇到制度/建制帶來的暴力。但我無法接受任達華的演繹手法,雖然我也懷疑導演是否刻意要觀眾抽離。

五月看的舊片

My Uncle/Mon Oncle /我的舅舅 - Jacques Tati (1958)

Jacques Tati的批判力真是厲害,觀眾笑得人仰馬翻時,貌似傻頭傻腦的他已經對中產生活、現代化都市、無聊科技、冰冷人際關係通通當頭棒喝。五十年後看一點也不過時,甚至仿似特別為金融海嘯後的今天拍的,諷刺尖銳深刻,人情卻深厚。怎麼海嘯還沒沖走那種現代化生活的刻板、空洞與虛偽?
(我幾年前也看過Jacques Tati 的另一部作品 《Playtime 嬉戲時間》(1967)﹐經典,完全超越時代。)


五月聽的新專輯

蘇打綠: 《春、日光》
盧廣仲: 《Live in TICC》
張懸:《城市》
徐佳瑩: 《首張創作專輯》
陳珊妮 陳怡文: 《雙陳記》單曲
The Shine & Shine & Shine & Shine : 《meet me when you are 25》

Mono: 《Hymn to the Immortal World》
Coldplay :《LeftRightLeftRightLeft》(Live)
The Whitest Boys Alive: 《Rules》

星期日, 6月 07, 2009

二十首歌 (Hidden Track)

這是香港最美麗與哀痛的一夜。十五萬人擠在維園,告訴世界我們沒有忘記,年紀不一際遇各異的我們,依然守護彼此點燃了二十年的燭光。感傷的是,偌大的一個國家,只有這一小片土地可以點起燭光,連網上空間都容不下半個相關字詞。

默哀的那一分鐘,整個喧囂的銅鑼灣也肅靜下來,耳邊只有蟬鳴,仿如哀樂。

梁文道提醒我們,六四不僅是北京的六四, 也是香港的六四。香港人從開始便是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因此六四「內化在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和社會肌理裏面了,以出乎當權者意料的方式,把北京和香港捆綁在港人記憶的深處」。(參閱: 梁文道:〈我們守護記憶,直到最後一人〉)

沿著線索搜尋下去,我們當知道中國近代史裡,香港人從來都不只是旁觀者,而是願意與勇於利用自己特殊的政治地位及空間,參與當中的各種運動、變革。

很多人都說,今年最欣喜的是看見很多年青人走出來。沒錯,但另一點不要忽略的,是不少中年和長者,也是多年來首次走到維園,原因是他們在歪理蔓延的這一年,自覺有重大的責任,要身體力行抗拒遺忘,要將自己本來藏在心底的記憶與感情,高聲告訴世界,對下一代講出來,要在強權的指縫間將真相流傳下去。

二十年過去,身處特區的我們,更該思考自己的責任,捍衛公義、良知、自由,將燭光延綿開去。

07年維園外的大電視在播《始終有你》,08年唔記得係《We are ready》定《北京歡迎你》,今年當然又見迎東亞運的《衝出世界》。一樣的那班歌星,一樣的載著耳筒,笑口盈盈,滿臉激情,忘我大合唱。真是有夠笨的政府才會年年用同一格式找同一班歌星大合唱歌功頌德 (OK, 有加減幾個, 不過一定有那幾位「特府之友」),以為可以藉此凝聚民眾。

一年復一年,維園入口電視屏幕上,歌星有歌星疑似慷慨激昂地唱,民眾有民眾在公園裡點起燭光合唱〈血染的風采〉和〈自由花〉。假意真情,顯而易見。

89年6月以後,香港人心情陷入低谷,當時九七是「大限」、是「問題」,說不出未來,想不通前途,移民潮再度湧現。1990年香港電台搞了個「香港心連心」的活動,主題曲由七大巨星合唱,〈凝聚每分光〉。

讓每點光/ 射向前方/ 讓每點光閃出希望/交織成一張光輝的光網

四句裡面就用了四個「光」字,你可以想像當時的氣氛是多麼的黑暗,人心多麼虛怯,才要一口氣出動這麼多個「光」字來鼓動人心。

那時不過是1990年,填詞的鄭國江一定沒有想到,每年六四,維園的燭海才是讓世界看見的「一張光輝的光網」,並且年復年地延續下去。香港人因為六四,建構了微妙的國族身份。這點點光真真正正成了香港人的驕傲,閃出希望。願每點光「射向前方」也射向遠方,自由、公義將會落地開花。


(本來想用港台1990年現場合唱版的視頻, 但最近Youtune又刪了片,就唯有用下面這個04年呼籲七一上街版。也好,雖然有點過時,但裡面既有六四燭光,也可再提醒大家七一的重要 - 鮑樸不是也說過嗎,如果沒有03年七一遊行,廿三條通過以後,《改革歷程》或《Prisoner of the State》也許都不可在香港出版了。)




凝聚每分光
曲: 鮑比達 詞: 鄭國江
合唱: 徐小鳳 許冠傑 葉蒨文 羅文 林子祥 譚詠麟 梅艷芳

原為1990年 香港電台「香港心連心」計劃主題曲,收錄於《香港心連心》大碟

為理想 全力幹
求突破 今天甘流血汗
為理想 獻盡努力
理想邦 我願靠我雙手創
為理想 燃亮我
求讓每分力 全變熱和亮光
要鬥志繼續頑強
要永遠奮起圖強
豪情溶成熱與光

讓每點光 射向前方
讓每點光閃出希望
交織成一張光的網
凝聚了每點光芒
前途漸明朗
美滿前途伴你創

讓每點光 射向前方
讓每點光閃出希望
交織成一張光的網
以熱誠 發亮光
以熱情 更烈更旺
漆黑照亮 前途共創

This is our home
This is our place
This is our dream
We love Hong Kong

匯聚強光 照遍這方
在熱流裡 載著看

熱愛香港 人人同心
共創香港新的希望
香港人 高峰天天創
凝聚了每點光芒
前途漸明朗
世界盡瞧著這方

熱愛香港 萬眾同心
共創香港新的希望
香港人 敢於更新 肯苦幹
更繁榮 這地方
更繁榮新的香港
一起創造明日盛況

This is our home
This is our place
This is our dream
We love Hong Kong

星期四, 6月 04, 2009

二十首歌 (之二十)


莫失莫忘

拒絕歪理

牢記黑夜

是為了明天的晨曦


>

血染的風采
詞:陳哲 曲:蘇越

(創作於1987年, 原為記念中越戰爭的軍人,在內地早已被多位歌手唱過。1989年民主運動期間,從北京到香港,〈血染的風采〉一再被唱頌,為歌曲賦予新的意義。六月四日之後,歌曲成為悼念之歌。此片段的歌曲版本來自梅艷芳1990年演唱會)

也許我告別將不再回來
你是否理解? 你是否明白?
也許我倒下將不再起來
你是否還要永久的期待?
如果是這樣,你不要悲哀
共和國的旗幟上有我們血染的風采。

也許我的眼睛再不能睜開
你是否理解我沉默的情懷?
也許我倒下再不能醒來
你是否相信我化做了山脈?
如果是這樣,你不要悲哀
共和國的土壤裡有我們付出的愛。

星期三, 6月 03, 2009

二十首歌 (之十九)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記念劉和珍君〉,魯迅

實彈打出來的卻是青年的血。血不但不掩於墨寫的謊語,不醉於墨寫的挽歌;威力也壓它不住,因為它已經騙不過,打不死了。」〈無花的薔薇之二〉,魯迅

「人與強權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笑忘書》,米蘭昆德拉

我們為彼此撐起雨傘
守護點燃了二十年的燭光
只要有光
就看得見路
只要燃點下去
就可照見未來遙遠的廣場 —
在那片不再上鎖的土地
陽光底下
為美麗的青春魂
頌唱一闋
遲來的 輓歌



漆黑將不再面對
曲: 盧冠廷 詞: 劉卓輝

原收錄於 盧冠廷 《1989》專輯

願你熟睡 願你熟睡 
但你是否不再醒了
你的眼裡 你的眼裡 
難道明天不想看破曉
為了在暴雨中找到真諦 
犧牲的竟要徹底

願你熟睡 願你熟睡 
但你年輕不再歡笑
你的勇氣 你的勇氣 
無奈從今不可再猛燒
為了在暴雨中找到真諦 
犧牲的竟要徹底

天與地 幾多的心裡還在落淚
心永伴隨 無人能忘掉你在遠方 

如今 夜了 
請安息輕帶著靈魂別去
這刻 拋開顧慮 
漆黑將不再面對

二十首歌 (之十八)

曾經,在遙遠的我們以為自己可以做很多,可以貢獻很多,澎湃的情感驅使我們,以為再出一分力,我們就可以跟他們一起,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

於是,我們捐錢、唱歌、遊行。每天盯著電視,老中青都熱烈地討論著。報紙有很多只有文字的廣告,某某人某某團體聯署支持民運。商店販賣學運領袖T shirt, 滿街都是沸騰的聲音。全城一致聲援。沒有人爭拗,沒有人退縮,因為所有人都以為看見光明。

槍聲響起。悲憤的我們仍然以為自己可以做很多。於是,我們繼續捐錢、唱歌、遊行,每天盯著電視。學生都臂纏黑紗,老師都激動得講不了課。罷市、汽車響號、商店門外貼著悲傷的字句。報紙出現更多只有黑字的廣告,某某人某某團體聯署,沉痛哀悼,或嚴正譴責。

為了突破新聞封鎖,在那個沒有互聯網的年頭,全城人四出搜羅內地民眾和公司的地址、傳真號碼,然後把香港報紙的報導寄去一個又一個陌生的地址,希望有人看見。我寄過的那一批信件,最終有人收到嗎?

今天看來,這些事實,都顯得有點不可思議。但這些都是我們曾經在香港親身經歷過的,所以,我們要繼續把故事說下去。

只是,廿年過去。我們生活如常,繼續自由玩樂。「無奈我戀世俗/戀我事/戀我夢」。那些他們,卻都告別了,或者身陷黑暗,或者背負著沉重的罪名。而我們,原來都是逃兵。

「然而後來我們不得不發現,原來在緊要關頭,我們並不一能一同赴死。...我們虧欠,所以要不斷地敘述、流傳、突破封鎖。......我們懶惰,始終欠六四一點東西。」(鄧小樺,〈我怎麼會在這裡〉,《字花》,2009年4-5月第19期,頁36)

或者,廿年後的傷痛,是發現我們都曾吃過那些蘸了血的經濟發展饅頭 (練乙錚借魯迅語),享受別人痛苦換來的利益。然後,身邊有些我們,說那些血,沒有什麼大不了。

然而,我們仍然需要做很多。我們更需要重新思考,堅持下去的動力,延續的方式。

「廣場意象的公開性和公共性是希臘式的,跟封閉的、單向的、由上而下的密室意象勢不兩立。自由之路,由廣場開始。每一個行動者,都把廣場帶在身上,互相以血肉之軀,組成彼此的廣場。」(董啟章,〈作為「行動」的八九學生抗爭〉,《明報》,2009年6月2日)

「你確實是累了。疲倦、害怕。任何人都會有這樣的時候。覺得一切一切都好像錯了。所以停下腳步。....不過只能夠跳舞。.....所以跳舞吧,只要音樂還繼續響著。」(村上春樹,《舞·舞·舞》)

我們,由眾數組成的各別不同的我們,只有跳舞﹐隨著那些已經湮遠的青春舞曲,扛起偌大的廣場,不停地跳下去。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有責任繼續跳下去,讓他們都看見,讓音樂不會靜止,讓薪火不會熄滅。



舞吧舞吧舞吧
詞:魏紹恩 曲:黃耀明/黃偉光

原收錄於 黃耀明 《信望愛》專輯 (1992)
歌詞後面印著: 「給那些仍被囚在黑暗中的自由戰士。有這麼一個古老的故事,有一群螞蟻,大概有十一億...」

青空 星點破
光影錯 風閃過 空虛墮
種種 瑣碎事
可愛事 小故事 印半空

寧靜晚風中 
螞蟻開仗
蚯蚓較量
朦矓夜雨唱 
赤腳奔放
滿天花舞流動
我心點點牽動 
掛念你影蹤

曾為你心讚頌 心震動 心意奉
相與相共
無奈我戀世俗 戀我事 戀我夢
戀戀風中

難伴你奔遠路 千萬珍重 深心隱痛
長夜裏起舞吧 起舞吧 起舞吧
達旦

青空 千載過
一轉眼 一轉眼 聲色墮
種種 閃爍事
可愛事 好故事 去似風

殘舊破屋中 
螞蟻開仗
煙炮發亮
玲瓏浩氣漲 
雪散天變
遠方風破雲動
我心戀戀千動 
有話托早風

曾為你心讚頌 心震動 心意奉
相與相共
無奈我戀世俗 戀我事 戀我夢
戀戀風中

前面有曲折路 千萬珍重 衷心禱告
全力去起舞吧 起舞吧 起舞吧
達旦

星期二, 6月 02, 2009

二十首歌 (之十七)

那一夜,北京,捍東駕車到處尋找藍宇。單車一輛又一輛反方向駛過他的車子,沿路盡是奔跑的群眾,我們還隱約看到運送傷者的人。他們都沒有臉,但我們都知道他們是誰。那是一個深不見底的黑夜,卻流動著白得可怕的車頭燈。捍東焦慮的臉,勾起了我們那一夜的記憶。所以藍宇平安回來給捍東的那一個擁抱,是這樣教人珍惜。

然而,藍宇最終還是死在京城的某一個工地。他的鮮血,流在工地上,然後,那兒長出一幢幢繁榮的高樓。

今天練乙錚在信報寫〈一隻手撮着一個鮮紅的饅頭〉,有人將鮮血蘸在經濟發展的饅頭上,賣給大家吃。

捍東車子駛過那個工地,「這些年,北京還是老樣子,到處都在拆呀建呀的。每次經過你出事的地方,我都會停下來,不過心裡倒很平靜,因為總覺得你根本就沒有走。」

車子駛開,施工中的京城急速掠過,斷裂、流動、若隱若現、抓不住、追不上,一閃即滅的光景,一閃即逝的時間。最後,慢下來了,在看見繁華都市之前,我們還是記得那個曾經深深的擁抱。你怎麼捨得我難過。

「不敢在午夜問路/怕觸動了傷心的魂」。傷心的魂可能都認不得新北京的路了,但老婦人可能依然在等她廿年未歸的孩子。但,如捍東所說,或者,你們根本沒有走。你們的身影,將繼續活在我們的記憶中,永遠記在歷史中。




電影《藍宇》(2001) 最後一幕; 歌曲 〈你怎麼捨得我難過〉,黃品源



北京一夜ONE NIGHT IN BEIJING
作詞:陳昇/劉佳慧 作曲:陳昇 女聲:劉佳慧

原收錄於 陳昇《別讓我哭》專輯 (1992)

不想再問你 你到底在何方 
不想再思量 你能否歸來麼
想著你的心 想著你的臉 
想捧在胸口 能不放就不放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許多情
不管你愛與不愛 都是歷史的塵埃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許多情
不敢在午夜問路 怕走到了百花深處

人說百花地深處 住著老情人
縫著繡花鞋 面容安詳的老人
依舊等著那出征的歸人

ONE NIGHT IN BEIJING 你可別喝太多酒
不管你愛與不愛 都是歷史的塵埃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許多情
把酒高歌的男兒 是北方的狼族

人說北方的狼族 會在寒風起
站在城門外 穿著腐銹的鐵衣 
呼喚城門外 眼中含著淚

喔...我已等待了千年 為何城門還不開
喔...我已等待了千年 為何良人不回來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許多情

不敢在午夜問路 怕觸動了傷心的魂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許多情
不敢在午夜問路 怕走到了地安門
人說地安門裡面 有位老婦人 猶在癡癡等
面容安詳的老人 依舊等著那出征的歸人

ONE NIGHT IN BEIJING 你可別喝太多酒
走在地安門外 沒有人不動真情
ONE NIGHT IN BEIJING 你會流下許多情
不要在午夜問路 怕觸動了傷心的魂(人)

星期日, 5月 31, 2009

二十首歌 (之十六)

根據班雅明的說法,歷史的意義在於過去發生的事何時才能被認出來。歷史會在特定的一刻被確認; 個人的記憶會因為偶然的事件,一湧而上。回憶是重要的,因為我們需要告訴自己,我們是從什麼樣的過去走到現在。

今天一再重看以下這片段 (感謝製作此片的人,實在很用心),加上近日讀的大量文字,看的各種影像,一下子,二十年的回憶又湧上來﹐歷歷在目。我在梳理自己的記憶,摸索辨認歷史的痕跡,一再思考,一再倒帶,重遇那些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經歷過的暴風雨,個人的、香港的、中國的、世界的。喜悲交集,思潮起伏。

「永遠企你這一邊」,多麼鏗鏘的一句。像村上春樹說「永遠站在蛋的一邊」。我聽說,有人要辯證蛋會不會有天變成牆,或者要討論牆會不會也被蛋破壞,又或者我們到底是否能分辨清楚什麼是蛋什麼是牆。

村上春樹用此比喻,是用來釐清他的立場,時刻提醒自己,要站在有生命、有靈魂但脆弱的蛋的一方,而不是冰冷堅固的體制一方。我想,這比喻的要點,是當人在面對立場的選擇時,在有限的認知中,憑良知去辨認出誰是蛋、誰是牆、自己在什麼位置,然後判斷、抉擇,不要成為幫凶去壓碎蛋。沒有人肯定這選擇永遠是「對」,但這就是村上所強調的選擇標準。這是一種時時刻刻的自省和自我警醒。如果硬要將「蛋」和「牆」的意思無限延伸,作出不同假設,製造出無數個問號﹐那只是一場浮在半空的辯論,無助解答問題 (最多是評價比喻寫得是否巧妙)。如果說我們因為不能肯定誰是蛋誰是牆或懷疑「蛋會否變成牆」而裹足不前,什麼也不做,什麼也沒立場,那只會是一種虛妄。

(推薦閱讀: 安徒: 《六四:歷史虛無主義的群魔共舞》; 熊一豆: 《Please Remember, You'll (also) Die》)

「永遠企你這一邊」是一種關乎責任、良知與道德的抉擇。「我也銘記我起點」,從那樣的過去走到這樣的今天,我們更要提醒自己,時刻深思個人責任,堅持真理良知,並與脆弱的蛋們,捍衛彼此。




抗戰二十年
曲:黃家駒 詞:黃偉文

(旋律原為黃家駒的demo遺作,2003年Beyond 紀念樂隊成立二十週年,將此曲交由黃偉文填詞。歌曲收錄於二十週年紀念EP 《Together》)

喔 你我霎眼抗戰二十年 
世界怎變 
我答應你那一點 不會變

當天空手空臂我們就上街 沒甚麼聲勢浩大
但被不安養大 不足養大 哪裡怕表態
當中一起經過了時代瓦解 十大執位再十大
路上風急雨大 一起嚇大 聽慣了警戒

應該珍惜的 即使犧牲了 
激起的火花 仍然照耀

喔 你我霎眼抗戰二十年 
世界怎變 
我答應你那一點 不會變

幾響槍火敲破了沉默領土 剩下燒焦了味道
現在少點憤怒 多些厚道 偶爾也很躁
不管這種爭拗有型或老套 未做好的繼續做
活著必須革命 心高氣傲 哪裡去不到

他雖走得早 他青春不老 
灰色的軌跡 磨成血路

喔 你我霎眼抗戰二十年 
世界怎變 永遠企你這一邊
喔 哪個再去抗戰二十年 
去到多遠 我也銘記我起點 不會變

二十首歌 (之十五)

那些振振有詞,說應該開鎗鎮壓的人,說政府有理學生活該的人,說國家成就非凡一切都已成過去的人,說解放軍死的人數比民眾多的人,請撫心自問,如果血腥清場如此正義,如果真的因為坦克駛進廣場才帶來國家繁榮昌盛,那麼當權者還會一到四五六月就神經兮兮,左禁右禁嗎? 為什麼不光明正大公開這「偉大政績」的過程,可讓民眾稱許? 為什麼「網絡長城」愈築愈長愈高愈厚? 為什麼「六四」及相關的字眼,徹底於內地媒體與網絡中消失,彷彿世間從沒有這兩個字存在?

「圍著老去的國度/圍著事實的真相/圍著浩瀚的歲月/圍著欲望與理想」當權者到處築起高牆 (包括網絡),但民眾仍然有他們的智慧,仍然可找到「過牆梯」去爬過重重圍牆。

最可怕的,是權力讓人心自行築牆,自己圍著真相,拒絕面對事實,自己站在城牆的高處向還在受苦的人吐一口痰涎。

(請閱: 練乙錚: 〈忘卻六四、懷疑六四、修正六四〉,《信報》,2009年4月9日; 可參閱此轉載)



長城
曲:黃家駒 詞:劉卓輝
原收錄於 Beyond 《繼續革命》(1992)

遙遠的東方 遼闊的邊疆
還有遠古的破牆
前世的滄桑 後世的風光
萬里千山牢牢接壤

圍著老去的國度 圍著事實的真相
圍著浩瀚的歲月 圍著欲望與理想

迷信的村莊 神秘的中央
還有昨天的戰場
皇帝的新衣 熱血的纓槍
誰卻甘心流連塞上

圍著老去的國度 圍著事實的真相
圍著浩瀚的歲月 圍著欲望與理想(叫嚷)

矇著耳朵 哪裡哪天不再聽到在呼號的人
矇著眼睛 再見往昔景仰的那樣一道疤痕
留在地殼頭上

無冕的身軀 忘我的思想
還有顯赫的破牆
誰也衝不開 誰也拋不低
誰要一生流離浪蕩

二十首歌 (之十四)

若論七、八十年代香港或台灣歌手在內地的影響力,沒有人及得上鄧麗君。文革期間以至改革開放初期,鄧麗君的歌聲被偷偷運進大陸,甜美溫婉的歌聲與滿街冰冷的革命樣板歌迥然不同,打開了億萬民眾的耳朵也融化了他們的心。官方初期斥之為靡靡之音,但溫柔比憤怒更難禁絕。不久,鄧麗君的歌聲便光明正大,瘋靡全國的大街小巷、城市鄉郊,以至中南海。

鄧麗君本來有機會踏上大陸的土地,向她過億的樂迷獻唱。然而,一九八九年,鄧麗君選擇堅持公義、良知,站在權力的對立面,也因此終其一生也沒法在大陸演唱。

「民主歌聲獻中華」當天,鄧麗君比任何一位香港歌手都要激動,身上掛著「反對軍管」的牌子,唱出這首台灣五十年代的電影歌〈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其後,她不願踏足大陸,而且還在巴黎參與六四悼念活動。

早前信報訪問岑建勳,提到他在2004年獲准重回北京時,就特地帶著鄧麗君的照片到天安門廣場,因為鄧麗君跟他講過: 「John,你一日唔返(大陸),我都唔返。我地一齊喺天安門搞民主歌聲獻中華!」

今天重看片段,鄧麗君的身影如此可敬,她的聲音溫柔卻又如此有力,以她當時的地位,為此而犧牲的個人利益可能比當時台上的任何一位藝人更大。那天在台上的百多位藝人,陸續變臉的何其多,到今天仍然記得當天說過的話,仍然捍衛良知的,又有幾人?




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
曲:林禮涵 詞:王琛

原曲出自1958年的台灣電影,其中一段歌詞為:

朋友!不要貪一時歡樂
朋友!不要貪一時苟安
要盡快的回去,把民主的火把點燃

二十首歌 (之十三)

一九八九年五月二十八日,「全球華人民主大遊行」,香港一百五十萬人上街,世界各地華人亦浩浩蕩蕩。是因為什麼把他們聯繫起來? 是所謂民族感情、血濃於水? 是想像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 或只是單純為了公義、為了一些普世價值? 或是為了阻止權力終於也張牙舞爪到自己的身邊? 或是因為理性與良知的覺醒,願意互相扶持,一起站在無權者的一方?

有沒有留意,當時很多人要談論自己支持民運的立場,開口必然是「身為一個中國人......」。

以下片段提到「百變」梅艷芳。二十年後,百變的倒不是梅艷芳,而是很多也曾經振臂高呼的人。

那一天,世界各地的華人彷彿緊靠在一起,共同以「中國人」的名義,向當權者齊聲呼喊民主、自由、改革。二十年後,多少人又以「中國人」的名義,藉詞繁榮富強,來掩飾種種罪行與不公義。



四海一心
詞:潘偉源 曲:倫永亮 
梅艷芳 (1989)

二十首歌 (之十二)

特區政府不時提出要搞「胡士托」式音樂會的豪情壯語,好像找一大班歌手,到一個場地輪流獻唱十幾小時,就算是「胡士托」,就是商機無限。 這正好一再暴露政府何其愚昧。無論什麼,總要將內裡的意義掏空,然後將之塞滿銀紙。胡士托的精神,除了反戰、和平、愛,更是延續六十年代反抗、衝擊建制、質疑權力的精神,是整個由青年主導的革命年代的高潮。 (不過也可算是結束的開始 – 可參閱: 張鐵志著 《聲音與憤怒 — 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

香港不乏群星音樂會,年年如是,目標不外是籌款賑災、宣傳政府政策或呼籲大家愛國愛港服從政府守秩序。歌手上台唱幾首指定歌曲、或熟口熟面的勵志/溫情歌,然後又可唱一首自己的派台歌,唱罷人人心安理得,人人面目模糊。

二十年前的五月二十七日,是香港流行音樂史上的重要日子 (卻總有很多人想把之抹走)。

「民主歌聲獻中華」當然也沒有「胡士托精神」,在音樂上也沒多大創新意義。但它是香港歷來的大型群星音樂會中,唯一一次對建制、對權力提出要求,呼籲當權者改變而非響應當權者呼籲的,歌手是站在無權者的一方向建制吶喊而不是接受權貴嘉獎的。

十二小時,近二百位歌星藝人,一二三線齊集。少數人特別為民運作了新歌,有人從自己的歌單中挑選稍為配合主題的(不過有些實在太牽強),更多時候是唱一些耳熟能詳、民族意識濃厚的舊歌。陳景輝的文章提到,「遊行隊伍中人們熱唱的《勇敢中國人》,似乎更多地是一種民族情緒,其跟追求民主自由未必相關,情形就如命名這場民主運動為「愛國」民主運動到底是可圈可點的」,值得深思。

都說一首歌穿越時空,意義可以不斷轉化。在不同場合,同一首歌,意義可以移形換影,耐人尋味。1982年,汪明荃的〈勇敢的中國人〉面世,當時為電視劇《萬水千山總是情》插曲,講民初愛國學生。其後,港人一再在不同場合重唱此曲,強調自身的民族意識,太空人、運動員來港時要唱,國慶、愛國集會或反對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時也要唱。透過想像大家在唱同一首歌,想像你我他都是會「萬眾一心,那懼怕犧牲,衝開黑暗」的「勇敢的中國人」。

在「民主歌聲獻中華」這場合,由人大代表汪明荃領唱〈勇敢的中國人〉,要一起「衝開黑暗」,別有一番意義。



勇敢的中國人
顧家輝曲 黃霑詞
原收錄於 汪明荃 《萬水千山總是情》專輯 (1982)

星期四, 5月 28, 2009

二十首歌 (之十一)

我記得,一九八九年六月以後的幾年間,在香港上演的舞台劇,不少也瀰漫著濃濃的六四鬱結味,舞台上佈滿符號。巨大的劊子手身影、倒地不起的青春、澎湃理想的消亡、倏地而滅的火光、輓歌夾雜吶喊,有時無路可逃,有時無處可躲。

每次進入劇場,又重新經歷一遍哀慟、憤怒或無助。然而,劇院的燈亮了,我們卻還可生活如常,如此渡過二十年。

廣場的那夜以後,卻還沒破曉。幾多曾經在廣場上渡過日日夜夜的人,仍然不可歸家,仍然在幽禁中不見天日。

紅館演出歷來出現過多少次六四符號呢? 我沒有研究。林憶蓮1991年演唱會中這一段《破曉前塵夢》環節,白衫灰褲的年青人由滿腔理想到一一痛苦倒地,悼念之意觀眾心領神會。今時今日重看,最動人是中後段年輕人紛紛倒下後,憶蓮再次唱〈破曉〉,唱到「但是我的決心/沒有點滴動搖/或者 某月某日某宵...」,年輕人又緩緩站起,然後憶蓮清唱〈明天會更好〉,「 讓久違不見的淚水,滋潤了你的面容」,我們又重新感受到一絲希望。

只要堅持,我們願意相信,某月某日某宵,那些曾經為公義為理想而倒下的人,必將能光明磊落、自由地立於天地間,重拾被遺棄或封鎖的前塵。

(感謝Chi上載了以下片段。我一早想好了第十一首歌是〈破曉〉,正煩惱沒有完整的1991演唱會版,剛巧Chi在前天就上載了這片段和這篇post。據他說,中段出現的原本是象徵流血的紅布,後來才改成此尾場版本的黃布。)

[2010年按: 上述的視頻已被刪,只能找來以下不完整的片段 (只有開頭的〈破曉〉,欠了中段和後段的強烈意象)]




破曉
詞:周禮茂 曲:Dick Lee 

原收錄於林憶蓮《夢了、瘋了、倦了》專輯(1991年)。此片段來自「憶蓮意亂情迷1991Live」,包括〈破曉〉、〈前塵〉及〈明天會更好〉三首歌。〈破曉〉前後出現兩次。

遺棄的聲音又響起了
遺棄的感覺偏剩下多少

不聽 不觸摸 不痛楚

懶看 懶記憶 懶問我

今天得到的叫甚麼?管不了


天 亦天天的了
地 天天的了

心也未能料 
我已再不渺小

讓昨天一朝了

或者 某月某日某宵 我倦了


人有幾多天拾起改變

人有幾多次堅定地向著前

一天清一天風雨飄

似了似了不了地了

他朝得到的縱是小 不緊要


天 亦天天的了

地 天天的了

心也未能料 
我已再不渺小

讓昨天一朝了

或者 某月某日某宵 我倦了...


人有幾多天拾起改變
人有幾多次堅定地向著前

一天清一天風雨飄

似了似了不了地了

他朝得到的縱是小 不緊要


心 亦天天的了
夢 天天的了

雖也未能料

但是我的決心
沒有點滴動搖

或者 某月某日某宵...

星期二, 5月 26, 2009

二十首歌 (之十)

命運總是弄人。

根據王丹所寫,自一九八九年四月中以後他只抽過三次煙,但三次皆帶來倒楣後果。四月中學運開始以後他本來忙得沒法抽煙,直到六月底,隻身踏上逃亡之路,突然想到抽煙,誰知剛點起兩個月來的第一根煙,就聽到船上廣播二十一名學生領袖的通輯令。他當下不敢再抽。平安捱到七月,有人給煙他抽,沒料到第二天就被捕了。又事隔年多,他在上庭前抽學運開始以來的第三根煙,隨後就被判四年徒刊。自此,他決心不再抽煙。

可是王丹最有名的一首詩,卻正是〈沒有煙抽的日子〉。

一九八九年,張雨生被天安門廣場的年輕人所打動,特別為王丹的詩〈沒有煙抽的日子〉譜曲,收錄在七月推出的專輯《想念我》。那時候,歌曲沒有很流行。張雨生的事業也在往後幾年浮浮沉沉,即使創作才華備受讚賞,但在樂壇的發展卻未算理想。

一九九六年底至九七年,張雨生參予製作張惠妹首兩張專輯,平地一聲雷,張惠妹高速橫掃華語樂壇。張雨生的事業重上高峰,接下來就於十月推出個人創作專輯《口是心非》,備受注目。

《口是心非》推出後四天,在張雨生事業的高峰,他遇上嚴重車禍,十一月與世長辭。

其後,張惠妹重唱〈沒有煙抽的日子〉,收錄在她九七年十二月推出的專輯。

張惠妹在演唱會中,憑〈沒有煙抽的日子〉向寶哥張雨生致意,相信他的靈魂一直都在。張雨生,還有我們,憑〈沒有煙抽的日子〉,遙寄那年廣場上的那些日子、那些漂亮的人、那些勇敢的魂。





沒有煙抽的日子
詩:王丹 作曲:張雨生

原唱: 張雨生 收錄於《想念我》專輯(1989),其後由張惠妹重唱,收錄於《妹力四射》專輯 (1997)

沒有煙抽的日子 沒有煙抽的日子
我總不在你身旁

而我的心裡一直 以你為我的唯一的

唯一的一份希望


天黑了 路無法延續到黎明

我的思念一條條鋪在

那個灰色小鎮的街頭

你們似乎不太喜歡沒有藍色的鴿子飛翔 


手裡沒有煙那就劃一根火柴吧

去抽你的無奈

去抽那永遠無法再來的一縷雨絲 


在你想起了我以後

又沒有煙抽的日子 

星期日, 5月 24, 2009

二十首歌 (之九)

幾年前我到台北的二二八紀念館,逗留了很長時間。那時我對二二八的認識不深,逐塊展板逐件展品慢慢細看,心裡卻一直想著北京的那年那夕。

足足四十多年,二二八事件才得以平反,國民黨才向受害者鞠躬道歉。二二八紀念館也在事件五十週年(一九九七年)當天開幕。

踏進二二八紀念館的「悼念·追思」展區,心裡一沉。一張張遺照, 一個個名字,莊嚴地掛在牆上。名字雖然不全,但過萬位亡魂,都得到應有的尊嚴,再沒有背上當權者強加在他們身上的罪名。我腦海裡浮現著一九八九年的畫面 — 天安門母親的孩子們,何時才有一個國家成立的紀念館去悼念他們?

台灣於一九八七年才解除戒嚴令﹐社會逐步開放解禁,民眾愈來愈敢於發聲。兩年後,台灣人眼看對岸浩浩蕩蕩的民主運動,又有何感想? 在香港的〈為自由〉之後,台灣歌手與音樂人也在短時間內錄製了這首〈歷史的傷口〉,聲援北京民運。

「讓明天能記得 今天的怒吼。」廿年後的今天,我們都仍然記得。



歷史的傷口

作詞:林秋尊、梁弘志、陳樂融、童安格、鄭華娟、劉虞瑞

作曲:小蟲、沈光遠、李宗盛、李壽全、梁弘志、陳美威、陳復明、童安格、張洪量、黃韻玲

演唱:小虎隊、王新蓮、伍思凱、文章、沈光遠、李宗盛、知己二重唱、邰正宵、金素梅、城市少女、姜育恆、星星月亮太陽、馬玉芬、馬兆駿、陳美威、陳復明、童安格、張雨生、張信哲、張洪量、張淘淘、曾慶瑜、張鎬哲、黃韻玲、葉歡、鄭怡、蔡幸娟、憂歡派隊、羅紘武

收錄於 《戰爭與和平》合輯,1989

蒙上眼睛 就以為看不見
摀上耳朵 就以為聽不到

而真理在心中 創痛在胸口

還要忍多久 還要沉默多久


如果熱淚 可以洗淨塵埃

如果熱血 可以換來自由

讓明天能記得 今天的怒吼

讓世界都看到 歷史的傷口

二十首歌 (之八)

世界上應該沒有哪個地方像香港這樣,年年熱衷搞群星大合唱。主調不外是唱好香港、附和政府政策、團結和諧,激勵港人發奮圖強、以及各式各樣的賑災籌款。歌手一年一度(或幾度)鏡頭前慷慨激昂,政府豎起姆指,籌得善款呢(雖然唔知有幾關首歌事),台前幕後人人自然心安理得,在「社會公益」一欄蓋一個白兔印仔,皆大歡喜。

史無前例 (相信都好難後有來者),香港流行音樂史上唯一一首與 (當時尚算遙遠, 今日在頭頂的) 權力對立的群星大合唱歌曲(兼要集齊大中細牌歌手),於一九八九年五月二十三日面世:

「……破天荒在二十四小時內完成灌錄,由一百五十名歌手群星大合唱; 翌日經香港歌手黃耀光、蔣志光送到北京天安門廣場,即場向靜坐的學生播放。……翌日五月廿四日即受到廣泛報導,歌譜(簡譜連歌詞)在本地報章刊載。……此歌於錄製後一天內,旋即進入了北京及香港的群眾示威集會,以及香港的傳播媒介。〈為自由〉出現不出一週,在八九年五月尾即登上樂壇流行榜,不久即連續三星期(六月四日至廿四日)登上流行榜冠軍……」(摘自: 潘國靈 (2007) 〈香港六四流行歌曲回顧〉,載於《城市學2 — 香港文化研究》,香港: Kubrick)

*有關「民主歌聲獻中華」,稍後再講








為自由
(詞:唐書琛 曲:盧冠廷)

騰騰昂懷存大志
凜凜正氣滿心間

奮勇創出新領域
拚命踏前路


茫茫長途憑浩氣
你我永遠兩手牽

奮勇創出新領域

濺熱汗,卻未累

濺熱血,卻未懼。


愛自由,為自由
你我齊奮鬥進取,手牽手

揮不去,擋不了
壯志澎湃滿世間,繞千山

二十首歌 (之七)

那年,我不懂國際歌是什麼意思,但每次看電視新聞,聽到北京的學生在唱,就覺得很好聽,激昂之餘有點感傷。某天,我在全港中學生支持北京學生的集會中,也跟著大夥一起,以不鹹不淡的普通話,糊裡糊塗地唱著,雖然仍然不懂歌曲的來歷和歌詞的意思。

後來,年紀大了一點,看過一些歐洲電影,發現原來他們也唱,才開始去了解,原來國際歌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歌,也是各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者所傳唱的。

國際歌本來就是關於被壓迫者團結起來向強權/資本階級的鬥爭。共產黨教曉全國人民唱這首歌,來凝聚人民支持共產主義、愛黨愛國。但都說同一首歌曲,跨越時空,意義的轉化誰也控制不了。八九年,廣場與大街上,人民唱這首歌,「要為真理而鬥爭......團結起來到明天」,反官倒、反腐敗。

國際歌有無數版本,有「樣板戲式」或中國「文藝」式大合唱,也有群眾街頭高歌。其中一個印象深刻的,是唐朝樂隊以搖滾重新演繹這首國內人人耳熟能詳的歌曲。強悍的音樂,嘶啞的聲線,轟轟烈烈,為逝者招魂,也召喚昏睡的魂魄,震撼尤深。



國際歌

原曲: L'Internationale
此版本收錄於 唐朝樂隊1992年於台灣及香港發行的同名專輯


起來 飢寒交迫的奴隸
起來 全世界受苦的人

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 要為真理而鬥爭


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  奴隸們 起來 起來

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 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


這是最後的鬥爭 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那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創造人類的幸福 全靠我們自己


我們要奪回勞動果實 讓思想沖破牢籠

快把那爐火燒得通紅 趁熱打鐵才能成功


是誰創造了人類世界 是我們勞動的群眾

一切歸勞動者所有 哪能容得寄生蟲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 吃盡了我們的血肉

一旦把它們消滅乾淨 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


這是最後的鬥爭 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那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星期六, 5月 23, 2009

二十首歌 (之六)

一九八九年五月二十一日,文匯報社論開天窗,只書「痛心疾首」四個大字。當天,全港傳媒無一不對北京政府的戒嚴令、李鵬的殺氣,表示譴責、悲憤、痛心。

同日,百多萬香港人走上街頭,為遙遠的他們打氣,向那個仍然是遙遠的政權怒吼。翌日,《文匯報》社論以《香港百萬人愛國遊行永誌史冊》為題,寫上:「一九八九年五月二十一日,是永誌香港史冊的光榮日子。一百萬港人,分別在香港和九龍舉行環城大遊行,並在馬場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集會……這是港人覺醒的重要標誌,是香港開埠以來空前規模的壯舉,也是港人愛國大團結的表現……
(參閱: 陳景輝: 〈昏睡中的八九香港—記李鵬、521百萬人遊行和犧牲〉)

廿年過去,當年勇於突破封鎖、日夜挖掘真相、秉持公義、良知、敢於批判的傳媒,今天還剩下多少?

當年街上的一百多萬人,坐在電視機旁邊含淚激憤的幾百萬人,今年又各有什麼樣的心情?

1990年,潘源良寫下這首應該是香港流行音樂史上數一數二最出色的寓言歌詞,每一段都如此驚心。每一年再聽,環顧四周,就愈覺心寒。




十個救火的少年
曲: 黃耀明 詞: 潘源良

原收錄於 達明一派《神經》專輯,1990年

在某午夜火警鐘聲響遍
城裡志願灌救部隊發現

集合在橋邊

十個決定去救火的少年

其中一位想起他少鍛練

實在是危險 報了名便算


另有別個勇敢的成員

為了要共愛侶一起更甜

靜悄靜悄 便決定轉身竄

又有為了母親的勸勉

在這社會最怕走得太前

罷了罷了 便歸家往後轉


十個決定去救火的少年

來到這段落 只得七勇士

集合在橋邊

為了決定去救火的主見

其中三位竟終於反了臉
謾罵著離開
這生不願見

尚有共四個穩健成員
又有個願說卻不肯向前

在理論裡 沒法滅火跟煙


被撇下這三位成員
沒法去令這猛火不再燃

瞬息之間 葬身於這巨變


在這夜這猛火像燎原

大眾議論到這三位少年
就似在怨

用處沒有一點

在這夜這猛火像燎原

大眾議論到這三位少年
亂說亂說

愈說只有愈遠

十減一得九 九減一得八

八減一得七 七減一得六......

星期五, 5月 22, 2009

二十首歌 (之五)

一九八九年五月二十日,北京市頒佈戒嚴令。

那段日子,香港人每晚守候在電視機前,看著一幕又一幕的北京現場新聞,捧著一大疊報紙在閱讀。我們開始愈來愈憂心、激動、沉重,心情隨著北京的局勢起起伏伏,情緒受北京學生與市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所牽動。

那幾個星期,香港人與北京的民眾,同步激昂、流淚、憤慨。

香港和北京,距離從沒這樣近。

同年下半年,北京姑娘王菲在香港簽約新藝寶唱片公司,以「王靖雯」為藝名,推出首張專輯。當中收錄了這首〈未平復的心〉。

(試問,今天的電視台,還敢拍以下這個如此多「紅色」符號的MV嗎?)




未平復的心
曲:李健達 詞:陳少琪
合唱: 王靖雯、黃貫中

原收錄於 王靖雯首張同名專輯,1989年

城內似暫停 當初的指證
人們像再度平靜
流淚與熱誠 高呼跟響應
遺忘後似漸平靜

但昨日的記憶沖不去 沒有在暴雨中粉碎

暗湧光陰裡 (我理想不破碎)
理智絕未沉睡
暗湧光陰裡 (我也不想向後退)
那熾熱汗和淚
永未減退 盼望這裡
人們如舊暢聚

暗湧光陰裡 (縱有風霜冷對)
我縱是極疲累
暗湧光陰裡 (縱有險阻要面對)
我縱是在流淚
也未減退 盼望這裡
人們埋下畏懼

全沒有淡忘 當天的境況
仍然在暗地回望
全沒有淡忘 不管多悽創
仍能渡過萬重浪

在昨日呼喊聲多悲壯
沒有在暴雨中安葬
不再心碎

二十首歌 (之四)

「同學們,我們來得太晚了,對不起同學們了。你們說我們,批評我們,都是應該的,我這次來不是請你們原諒。……你們還年輕,來日方長,你們應該健康地活着,看到我們中國實現四化的那一天。你們不像我們,我們已經老了,無所謂了……謝謝同學們。」中共總書記趙紫陽,1989年5月19日凌晨,天安門廣場。自這晚以後,趙紫陽永遠再沒有公開露面。

昔日年輕的,一晃眼都已歷盡滄桑。當晚站在一旁的,一晃眼也成為了溫爺爺。

歲月蠶蝕了青春,卻沖淡不了記憶。

當他們差不多都老了,卻仍然未能夠聽到,當權者願意再說一遍: 「對不起同學們了」。

是非對錯,歷史不一定自有公論。唯有我們都拒絕遺忘,堅持發聲,歷史才會還那夜廣場上每一個人一個公道。





媽媽我沒有做錯
詞:劉卓輝 曲:林慕德
原收錄於 夏韶聲《你喚醒我的靈魂》專輯,1989年

不要誰來訂制對不對,不要誰在亂判我的罪
不想太陽再升起再升起再次軟禁真理

不要無奈地悄悄低訴,不要麻木地慨嘆風暴

不可放下那傷悲那傷悲再次冷卻不理


媽媽,讓我聽聽你的心裏話
多少噩夢你不想你不敢去怒罵

媽媽,若我遠去你將我忘記吧
風吹雨下我不想我不想再懦弱


媽媽我沒有過錯,媽媽我沒有過錯
一起繼續我與你不死的勇氣

媽媽我沒有過錯,媽媽我沒有過錯
一起繼續我與你不死的勇氣


媽媽,讓我聽聽你的心裏話
多少噩夢你不想你不敢去怒罵

媽媽,若我遠去你將我忘記吧
風吹雨下我不想我不想再懦弱


人群沉重的足印,走上永遠的鬥爭
人民狂怒的呼吸,埋葬鎮壓的聲音


風裏仍彌漫冷冷空氣,春雨仍流淚遍佈土地

當我盼望有一天有一天世界永遠優美

星期二, 5月 19, 2009

二十首歌 (之三)

「在一堵堅硬的高牆和一隻撞向它的蛋之間,我會永遠站在蛋這一邊。」
......
我們都是人類,是超越國籍、種族、宗教的個體,是脆弱的蛋,面對著一堵叫作體制的堅硬的牆。我們沒有獲勝的希望。這堵牆太高,太強——也太冷。假如我們有任何贏的希望,那一定來自我們對於自身及他人靈魂絕對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信任,來自于我們靈魂聚集一處獲得的溫暖。


花點時間想一想這個吧。我們都擁有一個真實的、活著的靈魂。體制沒有。我們不能讓體制來利用我們,不能讓體制失去控制。是我們造就了體制而不是相反。......

~ 村上春樹,2009年2月於以色列領取「耶路撒冷文學獎」領獎詞節錄 ~

有,或無,不單是指財富的。

腰纏萬貫,也可空洞無魂。

手無寸權,卻也有撞向高牆的力量。




一無所有
詞曲:崔健

(原曲於1986年在北京面世,1989年4月正式引進香港及台灣,收錄於崔健《一無所有》專輯 <台灣/香港版>)

我曾經問個不休 你何時跟我走

可你卻總是笑我 一無所有

我要給你我的追求 還有我的自由

可你總是笑我 一無所有


喔 你何時跟我走 喔 你何時跟我走


腳下這地在走 身邊那水在流

可你卻總是笑我 一無所有

為何你總笑個沒夠 為何我總要追求

難道在你面前我永遠 是一無所有


喔 你何時跟我走 喔 你何時跟我走


(腳下這地在走 身邊那水在流 腳下這地在走 身邊那水在流)


告訴你我等了很久 告訴你我最後的要求

我要抓起你的雙手 你這就跟我走

這時你的手在顫抖 這時你的淚在流

莫非你是正在告訴我 你愛我一無所有


喔 你這就跟我走 喔 你這就跟我走


星期一, 5月 18, 2009

二十首歌 (之二)

「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

二十年前,我和同學們,在校園裡寫標語,掛橫額,印製校報特刊。最深印象的,正是這兩句。

今天讀葉輝在《明報》寫: 「......一年前,「書到用時」回應緬甸軍閥將昂山素姬軟禁延期一年,文章的題目是〈導致腐敗的不是權力而是恐懼〉,那是出自姑姑在《免於恐懼的自由》(Freedom From Fear)這本書的一句話﹕It is not power that corrupts but fear。是的,是恐懼,是恐懼導致腐敗:無權者恐懼權力,而掌權者恐懼喪失權力,都導致了腐敗……

不懼強權恐嚇,敢於質疑權力,敢於堅持公義。這樣的青春,這樣的人民,何其美麗。

天,依然不容問。

我希望,時刻保持清醒,守護那些他們曾經教曉我的,勇氣和良知。




天問

曲: 劉以達

詞: 周耀輝


原收錄於 達明一派《神經》,1990年

(此視頻來自2005年達明一派《為人民服務》演唱會)


抑鬱於天空的火焰下
大地靜默無說話

風吹起紫色的煙和霞
百姓瑟縮於惶恐下


誰挽起弓箭
射天空的火舌

誰偷仙丹飛天 
月宮安守青天


縱怨天 天不容問
嘆眾生 生不容問


瘋顛於漆黑的火焰下 
沙啞的叫喊是烏鴉

洶湧起一天丹緋雪花 
千秋的咒詛何時作罷


誰斗膽挽起弓與箭
射天空囂張的火舌
誰不惜偷仙丹飛天
月宮孤單安守青天


縱怨天 天不容問
嘆眾生 生不容問


眾生 天不容問
眾生 生不容問

眾生 天不能問 
眾生 終不能問

星期六, 5月 16, 2009

二十首歌 (之一)

時間沉默地見證。我們在歲月面前,叩問自己的良知,照見彼此的勇氣與荒謬。

時光即使流逝,記憶即使老去,旗幟依然飄揚,吶喊依然響亮。

善惡烙刻在我們心底,不容出賣。


「......國家是我們的國家,人民是我們的人民,政府是我們的政府,我們不喊,誰喊?我們不幹,誰幹?儘管我們的肩膀還很柔嫩,儘管死亡對於我們 來說,還顯得過於沉重,但是,我們去了,我們卻不得不去,歷史這樣要求我們......」北京高校學生絕食書》, 一九八九年五月十三日




歲月無聲
曲: 黃家駒 詞:劉卓輝
原收錄於Beyond 《真的見證》,1989年

星期三, 5月 13, 2009

唱到死 — 流行曲殺人事件 (下)


原載於《字花》第十八期 (2009年2-3月)「愛到死」特集

前文: 〈唱到死 - 流行曲殺人事件〉(上)


4 天國再會

很多流行曲教我們,愛情,可以一生一世就更好。如果不能肯定「直到視線變得模糊/直到不能呼吸/讓我們形影不離」,那就不如「恨不得一夜之間白頭/ 永不分離」(〈至少還有你〉,林憶蓮唱,林夕詞)。不過,要愛到一夜蒼老,不也代表為了愛,甘願一夕間攜手趨近死亡?

戀人盼望同偕白首,卻不能迴避死亡終會拆散彼此的結局。或者因為「無論誰先死,剩低的,比去的傷悲」(〈不如留低我〉,古巨基唱,林夕詞)),於是有人爭著要留在塵世,高唱「假使假使一起安息不可以/請死先死先死先死先/等你在天邊美麗化蝶/留待我做喪屍/ 即使即使多麼孤單都可以」(〈假使不可以一起安息〉,麥浚龍唱,周耀輝詞),咒詛對方先死原來是「讓我擔起死別的苦澀」這最溫柔的承諾。然而,最大的悲哀在於誓言根本沒有用— 有誰真的可以預知生死?

不能知道誰先走,那就許下天國再見之約吧。甚至,當你我在人間已不再相會,感情早已枯死,我也可單方面約定天國再見,相信「於天國再會亦能拾回前塵」(〈下一站天國〉,黃耀明唱,林夕詞),相信已分手的戀人那時候也不好意思拒人千里。是的,「我還記得到天上團聚」(〈小城大事〉,楊千嬅唱,林夕詞)。

我們都敵不過時間,敵不過蒼老。上榜歌有它的限期,但流行曲的生命會延續,會輪迴再生。我們總是依戀從前的情歌,不因為某個時代的歌特別優質,而是因為那些歌都曾經擔當了我們感情生活的配樂,歌詞妥貼地嵌入某一段青春,跟我們的情感與記憶糾纏不清,字詞的意義都被每一個人獨家烹調過,別人食之無味,有人卻一世齒頰留香。

於是,有人愛死某一個時代的歌,渴望能藉此停住時間,讓靈魂逗留在某時某地。一再重聽重唱那些古老情歌,為的也是以為可以救活某段逝去的情感與時光。然而,這不過也是再一次,一廂情願的慾望而已。

5 拚死

不可能隨便漂去 只可能隨便死去
很想睡能否找到一人隨便抱著我睡……
但或者可以躺下跟你漫長的睡去

童話《睡公主》說的是昏睡如屍的公主等待王子一吻。 何韻詩這首〈睡王子〉(周耀輝詞),渴求的是一種極致的愛,相濡以沫,別要說話別要說話,就這樣相擁著漫長地沉睡,與喧囂都市訣別,與自命清醒的旁觀者告別。

同樣是耳熟能詳的故事,何韻詩在〈化蝶〉(黃偉文詞)中,化身祝英台吟唱「墳前沒有花/容我撥開沙土/用眼淚種些吧」,面對六尺荒土之下長眠不起的愛人,「記憶可以幻作一對蝴蝶飛舞在時光深處」,就這樣穿越生死、時代、性別。

梁祝是愛到殉情化蝶的悲歌,然而俗世對別人愛情的指控,千百年來又何曾平息過? 從〈禁色〉中「讓我就此消失這晚風雨內/可再生在某夢幻年代」(達明一派,陳少琪詞),到〈再見露絲瑪莉〉的「埋名換姓/隨便換個身份/准我今生平平淡淡完了」(何韻詩唱,黃偉文詞),在審判者監視下依然愛到死不悔改的戀人,就彷彿只能黯然地,如行屍走肉般渡過餘生,寄望來世再愛。

還好,黃偉文也寫了〈命硬〉(側田唱),堅定地呼喊,認命、殉情不如鬥長命,「無能力與霸權比賽/還是可比他多老幾歲」,在強權壓迫下愛到雖生猶死,不如努力活得比他們好比他們長,「二百年後再一起,應該不怕旁人不服氣」,跟時間與死神頑強纏鬥,「仍然共你企在這裡/捱著等/身邊指控死去」 。

有些流行曲消極,有些流行曲會為人搖旗吶喊。它們總在適當的時候提醒我們,有些愛情,有些幸福,是需要拚命,才可掙脫旁人目光而擁有的。

6 愛比死更冷

我一直覺得,古箏很會撩撥人的情緒。電子音樂層層疊疊,有時很冰冷。黃耀明的聲音在冷熱之間,在古箏與電子音樂的交錯下,哄著聽者的耳朵,唱出那些在生死國界之間的風景。這首歌國粵語兩版,都十多年了,每次重聽也讓人覺得微寒。

一回頭,什麼也可以驀然消失。如一切的浮華,如一切的甜言蜜語,如幸福,如生命。如果不曾愛,那就不會害怕被遺下。獨自在冰涼的時間河流中,回想從前,重聽那些老去的流行曲,一個人,依然,可以好好取暖。

我來到水中央,忽然不見了你
告訴我為什麼 你已走到哪裡

留下我一生一世 在水裡顫抖……

曾聽說過愛情 叫人活得燦爛

我對你的愛情比死亡更冰涼

你在哪裡 我在水中想起了從前


(〈愛比死更冷〉國語版,周耀輝詞)


圖: 來自 - 迷斯粹出品: 愛睿客 X 湖南蟲: 〈一句詩,別來無恙〉
詩 ︳孫梓評湖南蟲
圖 ︳頭
設計︱ 張維中


[以下這首歌沒有出現在文章中。我找不到〈愛比死更冷〉的MV, 但意外地重遇〈忘不了的你〉。以此為文章的結尾,應該適合。]



[〈忘不了的你〉,曲: 姚敏 詞: 葉雯 ]

星期一, 5月 11, 2009

唱到死 — 流行曲殺人事件 (上)


原載於《字花》第十八期 (2009年2-3月)「愛到死」特集

1 溫柔與暴烈

愛死你 愛是嬰兒純潔 也是暴烈

恨不得一起毀滅……

咬進你記憶 才會更直接

溫柔也暴烈 痛快的宣洩 好堅決

愛得好強烈 徹底的精疲力竭


(〈愛死你〉,李焯雄詞)

莫文蔚剔透的嗓音,與粗獷嘶啞的饒舌男聲互相拉扯,一攻一守, 強烈的重搖滾狂號中透出亮麗的琴音,憤怒得把人箍至窒息,挑逗得教人心跳暫停。溫柔與暴烈,對比強烈又可並存,音樂可如此,慾望可如此,愛可如此。

從嬰兒誕生的純潔,到徹底毀滅的崩潰之間,愛情千嬌百媚,然而當慾望熾烈至失控,或多或少也會繫上生死的輕或重。

我們依賴流行曲來想像愛情,翻譯愛情,驗證愛情,記憶愛情。倘若愛你可以愛到死,那麼熱戀男女聽愛唱情,也分分鐘可牽扯至你死我亡的纏鬥,或輪迴不止的傷痛中。

死亡的意象不時在情歌中若隱若現,可能是威嚇、是恐懼、是哀慟、是幻想、是調侃、或是隱喻。把歌詞剖開,看到的也許就是那些對情人無法遏止卻也無法實現的慾望。


2 愛你愛到殺死你

《海角七號》中女孩大大唱到「愛你/愛到不怕死/但你若劈腿/就去死一死」(嚴云農詞) ,觀眾笑得人仰馬翻; My Little Airport 主音Nicole 在澎湃的音樂中仍有點甜美逗趣地唱「讓我搭一班會爆炸的飛機,去到台灣之前被炸死/ 讓我喝一杯會吐血的香檳,在喝醉之前可斷氣。」(阿p詞),聽者仍覺得「幾好笑」。所謂「死」的暴烈,也不過似是情人之間的晦氣話,或者也算是一種痛中有笑的威脅。

Ping Pung/吳雨霏的這首呢? 「當你勾搭她,你想起我嗎/當你失了蹤,我真想過殺死她/我不算做錯吧/誠懇召喚死神,誠心地呼喚死神,來依附她,腐食她靈魂 」(〈殺她死〉, 方杰詞)

戀人反目成仇,暴力奇想蔓延,愛你愛到殺死你我她或他,但不斷呼喊「殺死她」,卻又未免如示威口號般蒼白。黃偉文十四年前寫下成名句「等欣賞你被某君,一刀插入你心,加點眼淚陪襯。」(〈你沒有好結果〉,李蕙敏唱) ,受害者自演末日判官,直呼 「報應日漸臨近來清算你罪行」,教一整個年代的痴男怨女在K房哭得死去活來,將所有「愛到死」的毀滅力量噴洒到米高峰,重唱又重唱,一刀插入拔出再插入,行出K房又一個好人。

都說流行曲有治療作用,都說聽者自動懂得將流行曲歌詞與自身種種經驗與認知掛鈎,同一句歌詞在不同人心中自會衍生出龐雜的意義。「殺」字「死」字攻擊力強,傷不了人卻可能倒轉插入自己的心,淌不出血卻讓抑壓的情緒一直流一直流。愈是殘酷的流行曲,有時愈能普渡眾生。


3 如果愛(死)……

世界將我包圍 誓死都一齊
壯觀得有如懸崖的婚禮

也許生於世上 無重要作為

仍有這種真愛會留低

我已不顧安危 誓死都一齊

看不起這個繁華盛世


(〈飛女正傳〉,楊千嬅唱,林夕詞)

愛情危險。站在懸崖邊緣盟誓固然觸目驚心,幻想肉身先於愛情毀滅,不也一樣可怕? 偏偏,凡人抓不緊愛情,卻每每想像自己處於生死邊緣,要不待對方出手拯救,要不同歸於盡,要不藉此自搭孟婆橋,期待在下一次愛情來臨之前,盡忘前塵。

於是,所有對「死」的想像,或許也是對「生」的盼望。像失戀的人不能自拔地反覆播放同一首歌,沉溺於歌詞描繪的同一個悲劇畫面,邊聽邊唱邊哭,副歌未完指尖已貼在重播鍵上。但無論重聽多少遍,總該會有一刻要按下「停」鍵。那時候,歌聲驟然靜止,空氣凝住,聽歌的人才從無間地獄慢慢爬出來,重新呼吸。

無論要「攤開你的手讓我死在你懷裏」(〈腐朽〉,陳綺貞唱及詞),或是要死在對方電話的另一端 — 「如樓底這夜倒下來/就算臨別亦有通電話」(〈假如讓我說下去〉,楊千嬅唱,林夕詞),抑或把身體器官切割 — 「我只可以將心割下來,親手給你」(〈願我可以學會放低你〉,何韻詩唱,黃偉文詞),以至倒在華麗的意外中 —「若這一束吊燈傾瀉下來,或者我已不會存在」(〈明年今日〉,陳奕迅唱,林夕詞),那些死亡想像都成了一場又一場的儀式,不可碰不會成真但卻揮之不去。

因為恐懼死,我們才懂得珍惜生。因為知道愛情會荒腔走板,我們才曉得好好練歌唱好愛 —

如果一呼氣一吸氣代表相愛/或者淹死我會更發現你存在」(《黑夜不再來》,陳奕迅唱,林夕詞)


續篇: 〈唱到死: 流行曲殺人事件 (下)


圖: 許珮淨 (Nick Hornby《三十一首歌》台灣譯本插圖 ; Source: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41801680257 )


星期六, 5月 09, 2009

擺脫「偶像」魔咒 — 《Darling》

1998年,范曉萱才二十一歲,那時她已是出道三年的當紅偶像。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她一步一步告別「小魔女」的形象,建立「創作歌手」的身份。在《Darling》專輯中,她以一頭清爽的短髮示人,宣示要「做自己的音樂」,不僅包辦三首歌的曲詞創作,也為兩首歌曲填詞,並高度參與專輯的製作。

擺脫「偶像」魔咒,范曉萱開始探索自己聲線的特質,嘗試怎樣將不同曲風融入體內的血液。大概因為《Darling》的音樂風格都是她所鍾愛的,所以儘管在技巧上未臻完善,但卻讓人聽出了嗓音中的真誠,表情活靈活現。我們於是願意相信她,願意隨她嬉鬧,陪她落淚。

專輯以范曉萱寫的點題曲〈Darling〉開首,電吉他、貝斯與鼓擊步步進逼,俐落分明,氣氛沉鬱,歌聲聽似隨意卻暗湧處處,痛在骨子裡,也為整張專輯定下成熟的基調。另外兩首她自譜曲詞的歌〈數字戀愛〉和〈失戀〉,都帶輕搖滾的風格,同樣帶點率性跳脫的唱腔,展現兩種戀愛的神態。

上海音樂人李泉首度與范曉萱合作,交出兩首讓人驚艷的作品:〈哭了〉旋律流麗,弦樂、鍵琴與吉他輪流撩動情緒,范曉萱唱來字字入心,倍有催淚的效果;〈藍旗袍〉注入Bossa Nova元素,她唱得揮灑自若,慵懶氣息撲鼻而來。范曉萱對輕爵士風格愈趨成熟的掌握技巧,也出現在小兵作曲的〈咖啡〉中。

儘管范曉萱自己寫的歌詞,有銳意打破「健康偶像」禁忌的強烈語句如「我寧願自由地結束自己的生命」(〈Tell Her〉),但仍然主打黃怡和許常德寫的典型情歌〈氧氣〉,而且一詞兩曲(O1缺氧版、O2有氧版),當中又以缺氧版更耐聽動人。

誠如范曉萱在《Darling》專輯所附的《創作手記》中所寫,「好東西後面還有喔! 這張專輯只是開始呢。」,《Darling》風格雖未算完整,但她的才華已在閃亮,也為她往後幾張跟主流徹底告別的專輯,奠下重要的基礎。

(原載於《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 時報出版)

1993-2005 新100張專輯 - 第78位

專輯名稱:Darling
演唱者:范曉萱
製作人:黃怡
出版公司:福茂
出版時間:1998. 05

1. Darling 2. 數字戀愛 3. 哭了 4. Tell Her 5.咖啡 6. 氧氣 (O1缺氧版) 7. 藍旗袍 8. 失戀 9. 氧氣 (O2有氧版) 10. 標籤

《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官方網站: www.200albums.com
暈塵談《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




〈哭了〉 曲詞:李泉



〈Darling〉 曲詞:范曉萱

星期五, 5月 08, 2009

你在我心中 — 《菲靡靡之音》


1980年代,台灣姑娘鄧麗君的歌聲飄洋過海,輕揉對岸逾億民眾的心靈,卻被大陸官方視為花花世界的「靡靡之音」。成長時深受這些「靡靡之音」影響的北京女孩王菲,轉眼間也同樣以歌聲征服華人社會。1995年,鄧麗君逝世兩個月後,王菲推出這張向偶像致敬的專輯《菲靡靡之音》,以自己的名字 (而不再是藝名「王靖雯」), 以自己的唱腔、自己的音樂風格,將十三首鄧麗君歌曲改頭換面,成為華語翻唱專輯中頂級之作。

《菲靡靡之音》沿用合作無間的香港班底,包括製作人梁榮駿,編曲人Adrian Chan及Alex San等。他們延續《十萬個為什麼?》(1993)、《胡思亂想》(1994)和《討好自己》(1994) 三張革命性粵語專輯所開拓的另類色彩,把弄Britpop、Indie Pop 等曲風而自創一格,保留點點原曲旋律的神韻,卻徹底顛覆本來傳統而簡樸的小調風情,以複雜而精準的編曲,勾畫立體的畫面。無論是〈雪中蓮〉綿密而詭異的吉他與電子合成,〈你在我心中〉層層疊疊的迷離,〈假如我是真的〉豐厚動人的弦樂,或是〈南海姑娘〉布局分明的豁然開朗,都可見編曲人縝密的心思與敏感的音樂觸覺。

而最讓人驚嘆的,自然是王菲靈巧多變的唱腔,唱來字字都是自信,句句都是故事。鄧麗君的聲線總是婉約甜美,展現傳統女性的溫柔與淡淡哀愁,但王菲唱起同樣的旋律與歌詞,聲音卻是充滿稜角與戲劇性的,質感細緻而感染力強。在豐富的音樂拱托下,幾乎可以讓人清晰地看見一個揚眉女子,唱遊於天地間,時而漫步於雲端,時而低迴於幽谷,情感擺盪,意境深邃。

王菲的厲害之處,是既對舊曲恭恭敬敬,又同時能融入濃烈的個人氣息與最時尚的風格,水乳交融。王菲版的〈但願人長久〉繼續膾炙人口,新世代大抵都以為此曲是王菲原唱的。《菲靡靡之音》將兩個年代的歌后連結起來,當中我們可以窺見時間的軌跡與隱喻,也印證了優秀的流行曲,能穿透時空,既可長久,也可千里共鳴。

(原載於《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 時報出版)

1993-2005 新100張專輯 - 第33位

專輯名稱:菲靡靡之音
演唱者:王菲
製作人:梁榮駿
出版公司:新藝寶 (香港) / 福茂 (台灣)
出版時間:1995. 07

1. 雪中蓮 2. 你在我心中 3. 但願人長久 4. 君心我心 5. 初戀的地方 6. 南海姑娘 7. 假如我是真的 8. 翠湖寒 9. 黃昏裡 10. 奈何 11. 一個小心願 12. 又見坎煙 13. 原鄉情濃


《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官方網站: www.200albums.com
暈塵談《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




〈你在我心中〉
作詞:王文元 作曲:井上忠夫 編曲:Adrian Chan



〈但願人長久〉現場版

星期四, 5月 07, 2009

從《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說起


機緣巧合,我有幸參與《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一書,也應該是三十多位撰文者中唯一的香港人。此書一月底在台北初版,三月已加印二刷。在網上瀏覽一下,見台灣和內地的讀者或樂迷對本書都有不少討論,對名單各有批評爭拗。台灣辦了幾場座談會,多角度討論流行音樂,十分吸引。香港對此書的反應似乎十分冷淡,談的人少,書店也沒怎麼擺出來。

我沒有參與投票或評選。編輯在名單確定了以後才找人撰文,而我是較後期才加入寫手隊伍的,很多我想寫的專輯都已名花有主了。名單惹來爭議,應該是必然出現的吧。任你用任何機制,任何標準,找任何有代表性的評審組合,要從三十年來眾多專輯中選200張 (從1975-1993選100張, 1993-2005選新100張),結果必然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我第一眼看到完整名單時,的確也彈出了很多問號 。怎麼會有這張專輯? 怎麼可能會沒有那一張? 不過,流行音樂本來就跟個人經驗與口味密不可分,這類名單,也只能是一種參考。我同意,選「最佳專輯」的評審人選組合或可再議,評選機制及標準應可更完善,不過我更同意本書主腦之一馬世芳的一番話:

「…我始終覺得榜單是這本書最不重要的部分,評選出來的名單本來就是僅供參考,不是什麼威權。怎樣去認認真真論述這些唱片的時代意義才是我比較在乎的。任何創作都不可能脫離它所從出的時代而獨立存在,但真正厲害的作品,往往既和它所從出的特定的時空背景緊密聯結,卻又能體現出普遍的感染力,不致與時代同朽。我想流行音樂在本質上雖是朝生暮死,作為一個藝術門類,和詩歌、小說、電影、繪畫,還是有些共通的性質的。近10多年來,華語流行音樂愈趨碎裂分眾,唱片景氣大不如前,音樂在青年人心目中,也早已不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樣幾乎生死相許的精神食糧,而更像是嚼嚼便可以吐掉的口香糖,這就不是我們可以左右的了。羅大佑、崔健、王菲那樣橫掃時代的偶像,大概是很難再有了。現下是分眾的時代,大家各擁其主,也沒什麼不好…」
(全文: 馬世芳再版《百佳專輯》 音樂不再是精神食糧)
我一直在想,香港有沒有可能企劃製作這樣的書呢? 數年前香港電影評論學會選出「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並出版專書,逐一點評,是很有價值的紀錄與參考。

由香港人評選及撰寫的「香港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或「華語流行200音樂最佳專輯」可行嗎? 我有這個願望,是我的確希望香港除了那一堆沒什麼意義的頒獎禮以外,有一班人會認真地去檢視、思考、討論、以至爭辯過去數十年香港流行音樂的優劣及發展歷程(還有從香港的位置看兩岸的流行音樂),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說新不如舊或埋怨樂壇而死,也會藉此從不同面向重新閱讀歷年流行音樂與香港人所建立的種種關係。如果一本書可以引發更多更深入的討論 ,那就更是美事。

(我知道個別媒體或樂評人有做過一些類似的名單,但都是比較個人的選擇,未能廣納更多人的看法。)

我的願望如此,但我深知難度極高。可能要轉換成另外一些形式才較可行吧。


《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
官方網站: http://www.200albums.com

時報出版
企劃製作: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
編輯統籌:陶曉清、馬世芳、葉雲平
統籌協力:蕭玲玲
主編:林怡君
撰 文:王方谷、朱采屏、(吳清聖)、李俊傑、林宗弘、林怡君、祝雁敏、孫梓評、翁嘉銘、袁永興、馬世芳、馬欣、梁岱琦、莊琬華、陳玠安、陳歆怡、陳銘匡、陳 慧雯、陳樂融、陶曉清、游維如、程嘉華、黃秀慧、黃婷、葉雲平、葉雲甫、蔡銘育、鄭力軒、鄭湘敏、鄭鏗彰、簡世昌、羅悅全(依筆劃順序)

出版社宣傳文案:
本書緣起於1994年由陶曉清與台大人文報社所合作的《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1975.9-1993.1》,當時由陶曉清出面邀集一百多位專業人士評審投票,從專輯整體、原創性、詞、曲、演唱等方面評分,選出了從1975年楊弦的《中國現代民歌》起,至1993年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並由人文報針對每張專輯撰寫介紹,編撰成專書。

這本原為大學社團的出版物,意外成了台灣流行音樂史上至今唯一一本具專業與權威性的Music Guide,也見證記錄了台灣的流行文化史。這本「百張最佳專輯」在許多歌手和樂迷圈中成為絕版經典,甚至包括大陸都還有許多樂迷爭相複印收藏。


如今由音樂人交流協會主辦,陶曉清及馬世芳母子攜手策劃,葉雲平主編,接續前書,再度邀集樂界專業人士選出了1993-2005年間的百張最佳專輯,結合先前的百張,本書選出了從1975到2005,共30年間流行音樂最佳的200張專輯。


本書製作前後耗時八年,召集多位知名DJ、作家、記者、樂評人等合力為兩百張專輯撰寫精闢評介。書中共收錄108名歌手、22組團體、2000首以上的歌曲,每張專輯都有專業詳盡的介紹及封面圖片,加上豐富的歌曲出版參考名單,可說深度與廣度兼具,訊息與情感共載。本書可說是台灣目前唯一一本全方位的流行音樂聆聽指南評鑑聖經,也深具流行文化史的意義,絕對是所有樂迷案頭上不可或缺的一冊!



星期二, 5月 05, 2009

九十年,一塊紅布


實在很怕看到近年特區政府或官方友好團體搞的「五四青年節」慶祝活動,彷彿五四就是兒童節情人節聖誕節,「愛國」就像喊一句「聖誕快樂」或「一世都咁愛你」,然後找一班年輕人來表演歌舞,搞個嘉年華來和諧一番,當然也要有歌星打打歌。有民族熱情,有勵志活力,皆大歡喜。

然後幾個位高權重的人物,苦口婆心或義正詞嚴地勸勉年輕人應該怎樣怎樣,不要怎樣怎樣。青年人坐在台下乖乖洗耳恭聽,好青年的指標彷彿就是要能夠熱血地愛國,「不怕蝕底」地報國。如此,難道就是五四精神?

五四,本來不就是由青年人質疑建制、質疑傳統,抗拒理所當然的規範,打破框框,由下而上的一場運動嗎? 重點不是在於批判建制與強權嗎? 不正在於自我反省與開拓嗎? 不是追求真理與多元嗎? 怎麼成了由上而下訓勉青年人要怎樣怎樣?

九十年過去,五四運動,當然有很多可議可辯之處。運動本身已是複雜多元,這九十年間又不斷被人挪用、粉飾、化粧、包裝、誤讀,當中轉化或衍生的意義本來更應深入思考討論,但在香港,很多話事人也只是跟隨中央口徑,將之簡化成愛國口號和勵志式娛樂節目 (幾乎與「禁毒耀北區」同類),又或者任由它消聲匿跡。

據云,冰心說過: 「科學、民主對五四而言,就像月餅對中秋節,粽子對端午節,而不是愛國主義。說五四運動是愛國主義是不對的,是避重就輕。

德先生九十年後依然不得其門而入。賽先生換了件名牌外衣,求真求證的科學精神卻被重重包圍。

5月4日《信報》練乙錚專欄寫〈紀念五四 閹割五四〉,值得細讀細想,摘錄一小段:

……五四涵義很廣,它反帝反封建,抗強權除國賊;既提出大規模改革政制、也要求深刻再造國民性;是政治運動,也是文化啟蒙。五四既發揚愛國主義,也提倡思想自由、個性解放、科學、民主。……錢理群研究魯迅大半生,認為「魯迅一個最大優點,就是他不試圖收編我們,讓我們變成他的信徒。在魯迅面前,我們永遠是獨立的、自由的;這才是真正的啟蒙主義。 ……」

九十年,有些事情快得驚人,有些事情又慢得讓人沮喪,千迴百轉還是回到原點甚至退得更後。從前綁在眼前的那塊紅布愈來愈高貴了,感到舒服的人再沒有把布拿走的氣力。青年人,就趁這個春夏之交,這麼多紀念日的季節,稍稍從歌舞昇平中走開,重新辨認那些,上一代人沒有告訴你的,改變的可能吧。


延伸閱讀:
錢理群:〈“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魯迅〉
沈旭輝、林輝: 〈五四與青年,還有什麼關係? ——緬懷90年前陳獨秀和蔡元培的精神〉
台灣聯合報 〈走過五四90年〉專題




一塊紅布

詞曲、演唱:崔健


那天是你用一塊紅布
蒙住我雙眼也蒙住了天
你問我看見了什麼
我說我看見了幸福

這個感覺真讓我舒服
它讓我忘掉我沒地兒住
你問我還要去何方
我說要上你的路

看不見你也看不見路
我的手也被你拴住
你問我在想什麼
我說我要你做主

我感覺,你不是鐵
卻像鐵一樣強和烈
我感覺,你身上有血
因為你的手是熱乎乎

這個感覺真讓我舒服
它讓我忘掉我沒地兒住
你問我還要去何方
我說要上你的路

我感覺,這不是荒野
卻看不見這土地已經乾裂
我感覺,我要喝點水
可你的嘴將我的嘴堵住

我不能走我也不能哭
因為我身體已經乾枯
我要永遠這樣陪伴著你
因為我最知道你的痛苦


圖: 《新青年》的前身《青年杂志》, 圖摘自維基百科「新青年」條目

星期日, 5月 03, 2009

08年12月至09年4月 心無罣礙


曾經因為工作需要,辦公室的案頭上常常放著一本《心經》。唸是懂唸了,每一句的意思也都一知半解了,但我卻從來沒有好好靜心思考當中智慧,把之參透。緣未至,我是這樣想。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Frank Furedi 於2005年出版的《Politics of Fear》(《恐懼的政治》)﹐提到社會中的種種恐懼,如何佔據我們的生活與想像。恐懼到底是如何被運作和被操弄呢? 數年前電影節也放映過BBC製作的紀錄片《The Power of Nightmares》 ,剖析新自由主義、保守右派、媒體等等如何藉渲染惡夢,來達成各種目的。當年我看後印象深刻,一直想找機會重看。

我們,都總是深信某些惡夢即將成真。

集體恐懼,後果將如何? 有誰得益,有誰受害? 人愈是恐懼,就愈容易相信權威/威權,但求平安,適隨尊便。然而,恐懼的根源到底在哪? 是因為我們排拒他者? 是我們無法面對自己? 是我們失去自行辨明是非與自行療傷的能力? 是渺小的我們自以為可以掌握一切?

惡夢纏身,我們就放棄了追求美夢的想像。愈想逃避恐懼,我們在巨大的陰影下愈是失去自行尋找新路向的動力,眼前的天地愈縮愈細,但求逃避或有人保護,再不敢(或不肯)想像與追求不一樣的美好生活或理想世界。於是, 人人恐懼,人人跟大隊逃難,歷史只能一直在重演又重演。

海嘯是隱喻。第二波是隱喻。疾病是隱喻。大爆發是隱喻。指數是隱喻。分數是隱喻。

嗯,太陽照常升起。每早醒來,惡夢好夢,都由它蒸發吧。 我還是默唸著,心無罣礙, 心無罣礙,然後試試向恐懼聳一聳肩 — 或者,藍天將更清朗,彩虹乍現,拐一個彎,就能拾得一罐,從前總碰不上的美好。




08年12月至09年4月暈塵推薦的新電影


Still Walking 橫山家之味 / 是枝裕和
Tokyo Sonata 東京奏鳴曲 / 黑澤清
The Class 課室風雲 / Laurent Cantet
Waltz with Bashir 與魔共舞 / Ari Folman
Hunger 大絕食 / Steve McQueen
All Around Us 生有時死有時 / 橋口亮輔
Shirin 雪馨 / Abbas Kiarostami
Achilles and the Tortoise 阿基里與龜 / 北野武

二十四城記/賈樟柯
九降風/林書宇
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 邱禮濤
停車 /鍾孟宏

08年12月至09年4月其餘看過的新電影

Dream 悲夢 / 金基德
A Christmas Tale 聖誕物語
Of Time and the City 城市流光
Suspect X 神探伽俐略
Departures 禮儀師之奏鳴曲
Tokyo! 東京部落
Slumdog Millionaire 一百萬零一夜

08年12月至09年4月聽的新專輯

Tizzy Bac: 《如果看見地獄, 我就不怕魔鬼》
陳昇: 《美麗的邂逅》
方大同: 《橙月》
巴奈:《唱她的朋友》
陳綺貞:《太陽》
楊乃文:《Self Selected》
何韻詩:《Ten Days in the Madhouse》
陳建騏: 《花吃了那女孩》OST
謝安琪:《Yelling》
陳奕迅:《H3M》
藍奕邦:《奕》
橙草樂團:《積雨雲》
謝和弦: 《雖然很芭樂》
王若琳: 《Joanna & 王若琳/The Adult Storybook》
王菀之:《Infinite Journey》
Nylas: 《 'naɪləs》

Gontiti: 《 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 橫山家之味》OST
Max Richter: 《Waltz with Bashir》OST
Eleni Karaindrou: 《Dust of Time》OST
Leonard Cohen :《Live in London》
Elbow :《The Seldom Seen Kid》
Röyksopp: 《Junior》
M. Ward :《Hold Time》
《Dark Was The Night: A Red Hot Compilation》
Pet Shop Boys:《Yes》
Belle & Sebastian: 《The BBC Sessions》
Doves:《Kingdom of R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