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8月 23, 2015

與赫爾辛基有緣

赫爾辛基Mannerheimintie (攝於2015年)


這大概就是一種與城市的緣份?抑或,對某個地方的鍾愛,其實最能呈現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很難解釋為什麼我這樣偏愛(夏天的)赫爾辛基。2010年暑假第一次乘搭芬蘭航空在赫爾辛基機場再轉機到歐洲其他城市,本來只是因為價錢和方便,雖未入境卻對這國家有了好感。2011年再一次過境不入後,決定下一年要踏出這個已經十分熟悉的機場。 2012、2013以及今年(2015)﹐三次到訪赫爾辛基合共逗留了超過兩個星期。

赫爾辛基Mannerheimintie (攝於2013年)
這段市中心的Mannerheimintie 大道我來回走過好多遍了,應該是這幾年我在香港以外步行次數最多的一段路。盛夏的赫爾辛基,晚上差不多十一時才天黑,四點左右天又亮了。每次要離開赫城時,我就站在路邊,想好好記住這短暫的夜空,貪戀眼前的景物、旅程中的美好。然後盤算下次再來時要做什麼。


赫爾辛基Mannheim Square (Kiasma當代藝術館旁)(攝於2012年)
這段大道以二十世紀初帶領芬蘭人抵抗蘇俄大軍的元帥(後來也成為總統)Mannerheim為名。他被國民譽為「最偉大的芬蘭人」,而他騎馬的雕像就屹立在大道旁。曾經路過幾遍,都見到年輕人在雕像旁自由散漫地玩滑板,而不是有人在守衛或膜拜。我常想,芬蘭人是要有怎樣的文化,才能建設這樣的城市?


下次再來,我應該仍會對赫爾辛基的各種新舊事物不能自拔地心動。感謝芬蘭,讓我可以藉機重新思考城市、創意、以及生活的各種可能性。Kiitos.


星期一, 8月 03, 2015

不如由頭嚟過



本blog已封塵多時。我曾經想寫這樣那樣的文字,想放這樣那樣的照片。時間聲都唔聲就閃走,年復年,世界都變了幾轉。我欠自己的債,層層疊疊。

於是,回到起點吧。本部落格(網誌)在2006年1月開幕,那時候Facebook還未普及,iphone尚未推出,我還未踏進學院工作。當時我想用Blog來多寫隨筆、評論、感想或一點點文字創作。還是好友愛睿客的留言概括得好,他希望我能在這裡「整理出陳年往事,生活點滴,還有預言未來」。

我城持續沉淪,漫天烏雲,一天比一天教人沮喪。我想,此刻更應尋找更好的自己,想像更好的我城。

開張九年半,我的年紀也老了一大截。這樣,不如由頭嚟過吧。

《灰塵暈眩》的Facebook page已啟用了一段日子。即將開始頻密更新。此外,亦有Instagram 專頁,id 是 eddyingdust 。

Facebook page 主要是幾句隨筆以至分享照片/連結/音樂等,Instagram會連繫到FB page,照片同步發放。

其中一個要做好的計劃,是將過去七年暑假外遊的見聞和感想,好好整理,不按時序地以各種方式呈現在《看風景》系列。可能只是一張照片、隨便寫的片言隻語、流水帳備忘,也可能是比較認真寫的散文或有點點學術的文字。我不肯定自己能不能持之以恆,但再不做這件事,我就快要忘記這百多天的旅程。

較長篇的文字會放在Blog,亦會定期將FB page的短文整理/修訂再貼上網誌,方便閱讀和搜尋。

到了這個階段,寫blog/FB專頁於我,是有助思考的工具、是抵抗遺忘的運動,也是一種治療的方法。

請各位朋友同時讚好Facebook 專頁及多加關注本blog,並多多交流討論。 謝謝。

星期二, 4月 28, 2015

像朵永遠不凋零的花



好友張維中去年出版的小說《戀愛成就》,提過捏粘土的比喻。

「管它最後會被捏成什麼形狀,去捏就對了。」

在旅途上,雖然有地圖或GPS,但有時看來看去看不懂,有時位置偵測出錯。直到以為懂了,掌握的只不過是畫地圖的人(或電腦)某時某刻標示的一個點、一個名字。誰也說不準,你即將看見什麼風景,遇上什麼人,迎來什麼氣味。

地圖沒有標示 — 雨吵鬧嗎,影長高嗎,花開了沒,花謝了沒,浪來了還是退了,人來了還是走了。

每一步、每轉一個彎,都有代價。你以為付出代價來買A,最後A卻沒有蹤影,換來的是B。然而,消費者委員會不接受投訴,商品說明條例無法幫你。

管它最後會得到什麼,去走就對了。

所以,走吧,走吧。GPS是個小玩意,地圖是個小工具。我自己領航,感激錯過的路,珍藏每個價錢牌。

重點是,那顆一直熱熾地想找尋新風景的心,才是永遠不凋零的花。



(照片:2013年7月攝於愛沙尼亞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