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班雅明的說法,歷史的意義在於過去發生的事何時才能被認出來。歷史會在特定的一刻被確認; 個人的記憶會因為偶然的事件,一湧而上。回憶是重要的,因為我們需要告訴自己,我們是從什麼樣的過去走到現在。
今天一再重看以下這片段 (感謝製作此片的人,實在很用心),加上近日讀的大量文字,看的各種影像,一下子,二十年的回憶又湧上來﹐歷歷在目。我在梳理自己的記憶,摸索辨認歷史的痕跡,一再思考,一再倒帶,重遇那些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經歷過的暴風雨,個人的、香港的、中國的、世界的。喜悲交集,思潮起伏。
「永遠企你這一邊」,多麼鏗鏘的一句。像村上春樹說「永遠站在蛋的一邊」。我聽說,有人要辯證蛋會不會有天變成牆,或者要討論牆會不會也被蛋破壞,又或者我們到底是否能分辨清楚什麼是蛋什麼是牆。
村上春樹用此比喻,是用來釐清他的立場,時刻提醒自己,要站在有生命、有靈魂但脆弱的蛋的一方,而不是冰冷堅固的體制一方。我想,這比喻的要點,是當人在面對立場的選擇時,在有限的認知中,憑良知去辨認出誰是蛋、誰是牆、自己在什麼位置,然後判斷、抉擇,不要成為幫凶去壓碎蛋。沒有人肯定這選擇永遠是「對」,但這就是村上所強調的選擇標準。這是一種時時刻刻的自省和自我警醒。如果硬要將「蛋」和「牆」的意思無限延伸,作出不同假設,製造出無數個問號﹐那只是一場浮在半空的辯論,無助解答問題 (最多是評價比喻寫得是否巧妙)。如果說我們因為不能肯定誰是蛋誰是牆或懷疑「蛋會否變成牆」而裹足不前,什麼也不做,什麼也沒立場,那只會是一種虛妄。
(推薦閱讀: 安徒: 《六四:歷史虛無主義的群魔共舞》; 熊一豆: 《Please Remember, You'll (also) Die》)
「永遠企你這一邊」是一種關乎責任、良知與道德的抉擇。「我也銘記我起點」,從那樣的過去走到這樣的今天,我們更要提醒自己,時刻深思個人責任,堅持真理良知,並與脆弱的蛋們,捍衛彼此。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