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6月 11, 2009

五月 LeftRightLeftRight

群魔亂舞的五月,只有閱讀大量的文字、觀看大量的影像,一直討論,才足以抵消春夏之交的鬱悶。

關鍵詞是良知、責任。還未能閱讀村上春樹《1Q84》之前,我們持續討論他的「永遠站在蛋的一方」演詞。有人和應,有人異議,有人引述不同人寫過的「蛋」、「牆」、「石」。這是一個需要刻在內心的比喻,要時刻警醒自己不要成為幫兇,時刻自省,企穩立場,承擔責任。

紀錄片《音樂人生》的主角黃家正反覆強調,他的人生目標,不是領獎不是音樂,而是做一個human being。在荒誕的社會,在體制暴力與魅惑隱藏於四周的年頭,做一個有良知有責任的人,而且要清醒地踏出框框,make a difference,或者,真不容易。

還是對面房同事寫得好,讀書,就是「學會如何更好的感情用事。我們詩意的幽默,我們憤怒的同情」。牆太高太強太冷嗎﹐我們還可在牆上塗鴉,還可在牆下開派對。給牆投擲一束鮮艷而頑強的花吧,我們漂亮的固執,浪漫的抗爭。

(圖 Source: Banksy - Flowerchucker)

五月暈塵推薦的新電影

音樂人生 / 張經緯

層次分明, 節奏疾徐有致,左右穿梭帶出一道又一道的人生疑問,KJ從牙尖咀利到年少輕狂,反襯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庸與自以為是的理所當然。KJ在規範中挑釁規範,在團隊中嘲諷團隊精神,卻又一樣可在規範和講秩序的團隊中堅持自我,擋不了的趾高氣揚,掩不了的孤寂感傷。音樂如此流麗,沉默也如此黯然。最後KJ戳破父子關係的表象,深刻、尖銳也動人。我們都該做一個好好的human being。精彩。全力推薦﹐希望很快可以再看。

天水圍的夜與霧 / 許鞍華

我認為,除了導演一貫的人文關懷,電影是關於身份的, 劇本出色之處在於不動太多聲色便暗裡帶出了多重身份的迷失、錯落、對峙、變化、動搖,「冇我你會有今日?」一語重覆出現,點出了身份變異帶來的危險關係。關乎社會階層及地位、香港/內地、男/女、老/少、照顧/被照顧,是現在的自己跟從前的自己,或自我與他者的牽扯角力。「夜與霧」不會是「日與夜」那樣分明,夜和霧互相模糊了彼此,身份亦如此流動不安。四川一段是神來之筆,從天水圍/香港市區的對比昇華到城/鄉,香港/內地微妙關係的隱喻。電影拍暴力,也從個人暴力提昇到制度/建制帶來的暴力。但我無法接受任達華的演繹手法,雖然我也懷疑導演是否刻意要觀眾抽離。

五月看的舊片

My Uncle/Mon Oncle /我的舅舅 - Jacques Tati (1958)

Jacques Tati的批判力真是厲害,觀眾笑得人仰馬翻時,貌似傻頭傻腦的他已經對中產生活、現代化都市、無聊科技、冰冷人際關係通通當頭棒喝。五十年後看一點也不過時,甚至仿似特別為金融海嘯後的今天拍的,諷刺尖銳深刻,人情卻深厚。怎麼海嘯還沒沖走那種現代化生活的刻板、空洞與虛偽?
(我幾年前也看過Jacques Tati 的另一部作品 《Playtime 嬉戲時間》(1967)﹐經典,完全超越時代。)


五月聽的新專輯

蘇打綠: 《春、日光》
盧廣仲: 《Live in TICC》
張懸:《城市》
徐佳瑩: 《首張創作專輯》
陳珊妮 陳怡文: 《雙陳記》單曲
The Shine & Shine & Shine & Shine : 《meet me when you are 25》

Mono: 《Hymn to the Immortal World》
Coldplay :《LeftRightLeftRightLeft》(Live)
The Whitest Boys Alive: 《Rule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