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5月 31, 2009

二十首歌 (之十二)

特區政府不時提出要搞「胡士托」式音樂會的豪情壯語,好像找一大班歌手,到一個場地輪流獻唱十幾小時,就算是「胡士托」,就是商機無限。 這正好一再暴露政府何其愚昧。無論什麼,總要將內裡的意義掏空,然後將之塞滿銀紙。胡士托的精神,除了反戰、和平、愛,更是延續六十年代反抗、衝擊建制、質疑權力的精神,是整個由青年主導的革命年代的高潮。 (不過也可算是結束的開始 – 可參閱: 張鐵志著 《聲音與憤怒 — 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

香港不乏群星音樂會,年年如是,目標不外是籌款賑災、宣傳政府政策或呼籲大家愛國愛港服從政府守秩序。歌手上台唱幾首指定歌曲、或熟口熟面的勵志/溫情歌,然後又可唱一首自己的派台歌,唱罷人人心安理得,人人面目模糊。

二十年前的五月二十七日,是香港流行音樂史上的重要日子 (卻總有很多人想把之抹走)。

「民主歌聲獻中華」當然也沒有「胡士托精神」,在音樂上也沒多大創新意義。但它是香港歷來的大型群星音樂會中,唯一一次對建制、對權力提出要求,呼籲當權者改變而非響應當權者呼籲的,歌手是站在無權者的一方向建制吶喊而不是接受權貴嘉獎的。

十二小時,近二百位歌星藝人,一二三線齊集。少數人特別為民運作了新歌,有人從自己的歌單中挑選稍為配合主題的(不過有些實在太牽強),更多時候是唱一些耳熟能詳、民族意識濃厚的舊歌。陳景輝的文章提到,「遊行隊伍中人們熱唱的《勇敢中國人》,似乎更多地是一種民族情緒,其跟追求民主自由未必相關,情形就如命名這場民主運動為「愛國」民主運動到底是可圈可點的」,值得深思。

都說一首歌穿越時空,意義可以不斷轉化。在不同場合,同一首歌,意義可以移形換影,耐人尋味。1982年,汪明荃的〈勇敢的中國人〉面世,當時為電視劇《萬水千山總是情》插曲,講民初愛國學生。其後,港人一再在不同場合重唱此曲,強調自身的民族意識,太空人、運動員來港時要唱,國慶、愛國集會或反對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時也要唱。透過想像大家在唱同一首歌,想像你我他都是會「萬眾一心,那懼怕犧牲,衝開黑暗」的「勇敢的中國人」。

在「民主歌聲獻中華」這場合,由人大代表汪明荃領唱〈勇敢的中國人〉,要一起「衝開黑暗」,別有一番意義。



勇敢的中國人
顧家輝曲 黃霑詞
原收錄於 汪明荃 《萬水千山總是情》專輯 (198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