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月 05, 2009

九十年,一塊紅布


實在很怕看到近年特區政府或官方友好團體搞的「五四青年節」慶祝活動,彷彿五四就是兒童節情人節聖誕節,「愛國」就像喊一句「聖誕快樂」或「一世都咁愛你」,然後找一班年輕人來表演歌舞,搞個嘉年華來和諧一番,當然也要有歌星打打歌。有民族熱情,有勵志活力,皆大歡喜。

然後幾個位高權重的人物,苦口婆心或義正詞嚴地勸勉年輕人應該怎樣怎樣,不要怎樣怎樣。青年人坐在台下乖乖洗耳恭聽,好青年的指標彷彿就是要能夠熱血地愛國,「不怕蝕底」地報國。如此,難道就是五四精神?

五四,本來不就是由青年人質疑建制、質疑傳統,抗拒理所當然的規範,打破框框,由下而上的一場運動嗎? 重點不是在於批判建制與強權嗎? 不正在於自我反省與開拓嗎? 不是追求真理與多元嗎? 怎麼成了由上而下訓勉青年人要怎樣怎樣?

九十年過去,五四運動,當然有很多可議可辯之處。運動本身已是複雜多元,這九十年間又不斷被人挪用、粉飾、化粧、包裝、誤讀,當中轉化或衍生的意義本來更應深入思考討論,但在香港,很多話事人也只是跟隨中央口徑,將之簡化成愛國口號和勵志式娛樂節目 (幾乎與「禁毒耀北區」同類),又或者任由它消聲匿跡。

據云,冰心說過: 「科學、民主對五四而言,就像月餅對中秋節,粽子對端午節,而不是愛國主義。說五四運動是愛國主義是不對的,是避重就輕。

德先生九十年後依然不得其門而入。賽先生換了件名牌外衣,求真求證的科學精神卻被重重包圍。

5月4日《信報》練乙錚專欄寫〈紀念五四 閹割五四〉,值得細讀細想,摘錄一小段:

……五四涵義很廣,它反帝反封建,抗強權除國賊;既提出大規模改革政制、也要求深刻再造國民性;是政治運動,也是文化啟蒙。五四既發揚愛國主義,也提倡思想自由、個性解放、科學、民主。……錢理群研究魯迅大半生,認為「魯迅一個最大優點,就是他不試圖收編我們,讓我們變成他的信徒。在魯迅面前,我們永遠是獨立的、自由的;這才是真正的啟蒙主義。 ……」

九十年,有些事情快得驚人,有些事情又慢得讓人沮喪,千迴百轉還是回到原點甚至退得更後。從前綁在眼前的那塊紅布愈來愈高貴了,感到舒服的人再沒有把布拿走的氣力。青年人,就趁這個春夏之交,這麼多紀念日的季節,稍稍從歌舞昇平中走開,重新辨認那些,上一代人沒有告訴你的,改變的可能吧。


延伸閱讀:
錢理群:〈“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魯迅〉
沈旭輝、林輝: 〈五四與青年,還有什麼關係? ——緬懷90年前陳獨秀和蔡元培的精神〉
台灣聯合報 〈走過五四90年〉專題




一塊紅布

詞曲、演唱:崔健


那天是你用一塊紅布
蒙住我雙眼也蒙住了天
你問我看見了什麼
我說我看見了幸福

這個感覺真讓我舒服
它讓我忘掉我沒地兒住
你問我還要去何方
我說要上你的路

看不見你也看不見路
我的手也被你拴住
你問我在想什麼
我說我要你做主

我感覺,你不是鐵
卻像鐵一樣強和烈
我感覺,你身上有血
因為你的手是熱乎乎

這個感覺真讓我舒服
它讓我忘掉我沒地兒住
你問我還要去何方
我說要上你的路

我感覺,這不是荒野
卻看不見這土地已經乾裂
我感覺,我要喝點水
可你的嘴將我的嘴堵住

我不能走我也不能哭
因為我身體已經乾枯
我要永遠這樣陪伴著你
因為我最知道你的痛苦


圖: 《新青年》的前身《青年杂志》, 圖摘自維基百科「新青年」條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