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月 18, 2022

法斯賓達: “As long as movies are depressing, life isn’t.”

 說來慚愧,過去廿多年來偶然出現的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電影放映,我總是因為各種理由錯過了。今年的法斯賓達回顧展,我下定決心,終於能夠在戲院看了他其中十齣主要電影。想起2009、2010年夏天兩度到訪柏林的德國電影及電視博物館 (Deutsche Kinemathek - Museum für Film und Fernsehen )時,我都因為對法斯賓達認識太淺,除了拍下這張寫上導演簡稱R.W.F.的椅子外,對跟他相關的其他展品就沒有印象也沒有拍下照片了。希望日後還有機會再訪。


法斯賓達無疑是一位奇才,也是一個傳奇。生命只有三十七年,正式拍片的生涯才不過十五年,但已拍成四十多部電影,再加兩輯電視劇集,編寫執導多齣舞台劇,旺盛的創作力非常驚人。如果他活多十年廿年,又會是如何光景?


今次電影節選映的都是他中後期的作品。看法斯賓達的作品,就是有一種揮之不去的虐心與窒息的感覺。電影世界裡(或者現實世界也是),對一個人可以很執迷,對一個人可以很冷酷。對自己可以很殘忍,對自己可以很無力。愛可以焚心不盡,愛也可以冰寒入骨。寂寞有毒,愛情有毒,社會更有毒。大時代也好,世道崩壞也好,經濟騰飛也好,誰誰誰都會墮進某種宿命,就是如此,就是如此,只能如此。


法斯賓達的電影,單看場面調度、構圖與角色設計已經很讓人讚嘆。今次選看的十部都各自各精彩,看完後我都希望一一重看。如果一定要排次序,這一刻個人比較偏好《恐懼蝕人心》(Ali: Fear Eats the Soul) (1974)、《過氣女星》(Veronika Voss)(1982) 、《霍斯》(Fox and His Frieds) (1975)及《十三個月亮》(In a Year with 13 Moons)(1978),然後接下去就是《莉莉瑪蓮》(Lili Marleen) (1981)和《婚事》(1979),當然《霧港水手》(Querelle)(1982), 《中國輪盤》(Chinese Routlette)(1976)和《柏特娜的苦淚》(The Bitter Tears of Petra von Kant)(1972)的劇場感和開創性也是非常印象深刻,唯一稍弱(但仍好看)的就要數《羅拉》(Lola)。


“As long as movies are depressing, life isn’t.” 法斯賓達這樣提示過。


(2021年7月12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