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月 01, 2022

關於《千高原》的八個關鍵詞





看完(抑或參演完?)西九自由空間《千高原》後,有好多話想講,但又好像都無法講、不用講。或者,就草草寫下我自己捉住的八個關鍵詞:

1. 模糊: 這個演出,固然無法被定義 — 可以把它當成是實驗劇、體驗/沉浸式劇場、裝置藝術、主題遊戲場、 文學實境展......,但更可能的,是在各種標籤之間穿梭其中,左右飄移。界線模糊的,還有虛實與時空— 不僅是戴VR鏡觀眾所看的景像,當其他參與者聽著片段式的聲音與獨白,遊走在場地不同區域(如果可算是「分區」),也仿如魂遊在不同時間與虛實空間,窺探別人的隱私。

2. 我是誰: 首先,我是觀眾,還是「演員」?劇場內沒有被安排的演員,只有買票進場的人在場內走動、拍照、觸碰與移動各式道具,根據聲音與耳機裡的獨白作出各式反應。每個人都在看與被看。而為什麼我可以直出直入別人的房間,隨意移動人家的物品?是神、是鬼、是離開身體的魂魄、還是一個被蒙在鼓裡的角色?

3. 拍照: 開場前廣播鼓勵觀眾在演出期間隨意拍照、自拍,於是就顛覆了慣常的劇院體驗。大家用手機紀錄現場,將道具擺靚拍攝,把衣服放上身上自拍。我們用手機選擇自己的視角與敘事。Even better than the real thing.

4. 懷疑 : 在場內,心裡總是湧現各種懷疑 — 其實嗰個人係唔係「媒」/「鬼」,普通人點會有咁大動作?其實係唔係真係冇演員?我部耳機點解咁耐冇聲,係咪壞咗?點解我好似睇唔到咁多嘢?我有冇miss咗啲重要嘢?演出,或人生,就是在各種懷疑中渡過。

5. 移動: 當聽了一陣子片段式的聲音與獨白,大概就意會到場內起碼有四個不同的時間空間,橫跨幾年。但我卻可以自由選擇(或早已被設計,或受人影響)從某時空步行到另一時空,將物件從一個時空移動到另一時空。是我們對空間與時間的想像太狹窄,還是我們太低估自己的移動能力?抑或,一切都只不過是自己的個人視角與想像,每一下移動都在暴露自己的所思所想?

6. 物證:當我們專注細看每一件道具,每一件物品都可以是一件物證 — 證明某些事發生過?某個人存在過?某些情感發生過?場內那些「香港中文大學」T裇、散落四周的橙、尋貓啟事的單張、打不開的瓶,當然都有故事 — 但故事沒有明言,每一個參與者必然會自行想像不同版本的故事。

7. 未知:誰都不知道「劇情」怎麼走下去,因為劇院內每一位參與者如何行走、移動,如何看待場內的自己與他人(以及想像中的角色),都可以令這一小時變得完全不一樣。人數多少,當中有多少比較活躍或不按常規而行,有多少順從或抗拒主創者的引導,他們有幾專注場內的各種聲音,都大大影響現場氣氛與參加者的互動。每一個參與者描述出來的版本不會一樣,因為他們都憑自己相異的經驗與觀點,收窄了視角,分散了聽力。

8. 集體:在後疫情時代,這次演出示範了實體劇場為何仍然重要。只有當集體出現在同一空間,個體可以互相覺察與目睹彼此的存在,連結感或疏離感才會來得更強烈。集體,不只是一起觀賞,而是各自參與內容的創作,共同構建了一次獨一無二的迷離經驗。



(2021年8月26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