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7月 11, 2025

構成我的五十張香港粵語專輯

(原文貼於2024年7月14日 Instagram @eddyingdust )

早年流行在社交媒體貼出「構成自己的42張專輯」,這其實是很好的機會來藉此檢視自己的人生歷程。流行音樂與聽眾的關係,遠遠超越歌曲好不好聽、歌手唱得好不好的層次。有些流行音樂專輯因緣際會,介入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人生某些階段的配樂,標記某些人生片段,讓我們記起某些人某些故事,也透露自己是怎樣的人,需要怎樣的情感依靠。有些專輯與時代及個人成長緊緊關聯,不同個性與成長歷程的人,不可能對它們有同樣的感受。因為覺得選42張世界各地不同年代不同類型的專輯太難,所以我改為選50張香港流行歌手的粵語專輯 (包括EP及翻唱專輯,但不包括精選碟及演唱會現場; 「粵語專輯」的定義是一半以上歌曲為廣東話演唱) 。

除非要戴上樂評人的帽子,否則流行音樂的選擇總是非常個人的,必然與個人的性格特質、情感與人生經歷相關,多於理性的判斷。我不是在做樂評,不是選最佳,不是選最愛,也不是選對樂壇對社會最重要的,而是選那些在不同階段影響自己最深,與自己某段人生經歷緊緊相連,而到現時再聽仍會有感覺的專輯。所以呢,這名單沒有什麼參考價值,只是我個人對過往人生歷程的一次檢視,因此不開放討論為什麼沒有誰誰誰,為什麼某某出現這麼多次,為什麼是這張不是那張 — 你的心水可能都很好,但它們也許與我沒有緣份。如果這五十張專輯當中,有超過三十張對你也重要,也許我們就可以交個朋友。

排名按年份及筆劃序,由1981年到2024年。(配圖純粹因為我懶找五十張專輯的圖,就順手找幾張實體CD,並不代表排名)

《活色生香》 — 林子祥 (1981)

《林子祥創作歌集》 — 林子祥 (1984)

《為你鍾情》 — 張國榮 (1985)

《深愛著你》 — 陳百強 (1985)

《劉美君》 — 劉美君 (1986)


《石頭記》 — 達明一派 (1987)

《灰色》 — 林憶蓮 (1987)

《傳說》 — Raidas (1987)

《我等著你回來》 — 達明一派 (1987)

《Summer Romance》 — 張國榮 (1987)


《你還愛我嗎》 — 達明一派 (1988)

《Ready》 — 林憶蓮 (1988)

《都市觸覺 Part II 逃離鋼筋森林》 — 林憶蓮 (1989)

《意難平》 — 達明一派 (1989)

《神經》 — 達明一派 (1990)


《都市觸覺 Part III Faces And Places》 — 林憶蓮 (1990)

《夢了、瘋了、倦了》 — 林憶蓮 (1991)

《野花》 — 林憶蓮 (1991)

《信望愛》 — 黃耀明 (1992)

《廣播道軟硬殺人事件》 — 軟硬天師 (1993)


《胡思亂想》 — 王菲 (1994)

《Sandy ‘94》 — 林憶蓮 (1994)

《愈夜愈美麗》 — 黃耀明 (1995)

《紅》 — 張國榮 (1996)

《勁歌金曲大雀局》 — AMK (1996)


《萬歲萬歲萬萬歲!》 — 達明一派 (1996)

《人山人海》 — 黃耀明 (1997)

《光天化日》 — 黃耀明 (2000)

《Shall We Dance? Shall We Talk!》 — 陳奕迅 (2001)

《Candy’s Airline》 — 盧巧音 (2003)


《Kiss Kiss Kiss》 — at17 (2003)

《Reach for Your Moon》 — 嘉琳 (2003)

〈Travelogue 1 遊樂》 — 林一峰 (2003)

《Travelogue 2 一個人在途上》 — 林一峰 (2004)

《本色》 — 林憶蓮 (2005)


《你今日拯救咗地球未呀》 — 林一峰(2005)

《介乎法國與旺角的詩意》 — my little airport (2009)

《Connected》 — RubberBand (2010)

《香港是個大商場》 — my little airport (2011)

《優與美》 — 藍奕邦(2013)


《Cantopopsibility》 — C AllStar (2013)

《Kontinue》 — 謝安琪 (2014)

《生於斯》 — C AllStar (2015)

《Major in Minor》 — 林家謙 (2020)

《人類世》 — C AllStar (2021)


《GWENDOLYN》 — Serrini (2021)

《Sabina之淚》 — my little airport (2021)

《SEVEN》 — 林家謙 (2021)

《Memento》 — 林家謙 (2022)

《ISFP》 — 林家謙 (2024)


星期二, 7月 08, 2025

「不只是圖書館」



(原文貼於2024年7月8日 Instagram @eddyingdust )

 沒有問台灣好友S是不是因為我提過每次去歐洲不同城市都會到訪當地圖書館,所以這兩年我去台北,他都會帶我去奇怪的「圖書館」 。去年參觀位處三貂嶺的禾炚「深山裡的香港圖書館」 — 由一位香港人把廢棄的礦工澡堂改裝成展示香港主題書藉的空間(詳見2023年9月30日寫的這篇)。今年參觀的則是在松山文創園區的「不只是圖書館」 — 無獨有偶,也是由古舊澡堂改裝的 。

「不只是圖書館」位於松菸的北側澡堂,日治時間曾經是菸廠工人下班後泡澡的地方,如今擺放各種設計與藝術等主題的書和雜誌,還有寬敞明亮的閱讀空間 。人們不再在此沖擦身體,卻可梳洗心情 。

圖書館還保留澡堂的部份舊貌 — 浴池、花階磚牆、老窗戶等 。若能待在這裡一個下午,會是非常獨特的體驗 。


不只是圖書館旁邊有台灣設計館的展覽 。這次的展覽題為「城市解方:找出公共場域的最佳解」 。擔任義務導賞員的阿姨很用心而自豪地向我們解釋設計師與居民如何一起由下而上,為台灣各社區設計以人為本的空間 。

我最近常跟朋友說,我應該很適合當這種博物館或展覽的(義務)導賞員 。看來不久就可以開始試試了 。我要學習哥哥姐姐叔叔姨姨們的熱情與專業!



星期六, 7月 05, 2025

《流雲》- the clouds are drifting far away, and so am I



(原文於2024年5月26日貼於IG @eddyingdust )

同一天下午,第二次在戲院看郭利斯馬基的《落葉》(Fallen Leaves, 2023)以及插隊再看一次《流雲》(Drifting Clouds, 1996) (本來我買了6月2日的票,臨時加插今天先看一次)。郭利斯馬基的電影,大部份我都可以一再重看,看完立即又心癢想再看。


今天連看這兩齣相隔二十七年的電影,湊在一起又另有一番意義。兩部電影當然都有酒、咖啡、音樂、狗、赫爾辛基6號電車,也都有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曲》和布烈遜電影海報,但兩部電影,其實也在講一再失業的人。《流雲》還有將自己經營餐廳賣走的老闆。


沒有了工作失去了生意,也不是世界末日。《流雲》裡兩度提到「人生苦短」,要喝酒就喝。沒有什麼是永恆,工作更加不會。兩部片的主角,一份工作換一份工作,霉運一個接一個,兩份工作之間或許還有更傍偟更頭破血流的日子。但他們還是有尊嚴地活下去,繼續在紛亂的世界、艱難的日子中,與酒、咖啡、音樂、電影相伴,好好過日辰。


而且,誰也不知道,會不會像《流雲》的劇情那樣,柳暗花明,命途又會突然逆轉?


下午在看這兩部電影中間的空檔,意外地走進這家隱秘獨特的咖啡店(正確來說它白天賣咖啡,晚上賣酒)。看來就已像郭利斯馬基電影裡的場景,進去才看見裡面一台老派電視正在循環播放《落葉》的trailer。我坐在這部電視旁,喝著double espresso,耳機聽著《落葉》的soundtrack playlist。人生很苦,我慶幸還可以有咖啡、音樂和美好的電影,把我微微抱起。


走出咖啡店,像《流雲》最後一鏡,抬頭望見一片天,響起那首芬蘭語的歌: (英譯)”But the clouds are drifting away, you try to reach them in vain - the clouds are drifting far away, and so am I…”

星期四, 7月 03, 2025

那些閃閃發亮的卡帶

(原文於2024年2月26日貼於IG @eddyingdust )

電影《新活日常》(Perfect Days)中,主角平山不懂串流,還一直在聽那些他珍藏了不知多少年的卡式錄音帶。每天從自己的寶庫中選一盒錄音帶在車廂內播放,那裡就是他的世界。


年輕工作伙伴帶他到買賣二手錄音帶的潮店,老舊錄音帶在東京有價有市而且可以賣很貴。近來全球繼黑膠復甦回歸以後,又輪到錄音帶變潮物,好些歌手新專輯的實體版,黑膠以外就是盒帶,CD反受冷待。


作為童年時以卡式錄音帶為伴的過來人,我不會對它過份浪漫化。卡帶畢竟是不方便,那些「食帶」、斷帶、發霉的狀況以外,要選歌聽或重聽同一首歌也夠麻煩。


如今想來,rewind或fast forward時邊等待邊看著卡式帶那兩個捲軸圓圈在轉動,就像凝視著時間的加速與倒流。你以為可以操控時間的向前倒後,但還是要服從於錄音機轉動的速度。你沒有選擇,只有默默看著等著,默默預算著時間,然後按停。OK,我又在把它浪漫化了。


但我喜歡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展廳入口的這幢卡帶牆— 每盒卡帶的那兩個圓圈,背後透出了光。我記得,望著那些捲軸轉動然後按鍵播出心愛歌曲的時光,那些日子,偶然還閃閃發亮。

(圖:2023年8月攝於台北流行音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