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2月 15, 2024

暈塵選2023年7張本地專輯及EP

(原文於2024年1月12日貼於IG @eddyingdust )

都係純屬個人偏好,記錄一下。到了某個人生階段,聽音樂也是要有緣份 。排名不分先後,但根據streaming數據,2023年本地專輯中(不計Live) 我播得最多的是《尚未完場》OST,其次是The Hertz的《Present》。但若以單曲累積計,藍奕邦的《漂漂亮亮地死去活來》應該也在高位。


《尚未完場 To be Continued》 : Music from the Documentary - Arnold Fang 

《Present》 - The Hertz 

《漂漂亮亮地死去活來》 - 藍奕邦 

《Life After Life》 - 陳健安 

《Land - EP》 - Matt Force 

《Juntos》 - Rubberband 

《詩 Elegies》 OST - Olivier Cong 

暈塵選2023年5部華語地區電影



(原文於2024年1月16日貼於IG @eddyingdust)

也是個人偏好,草草記錄一下。順帶一提,蔡明亮導演的《日子》雖然2023年才在台灣上映,但我已經在2020年香港國際電影節看過,如果把它當今年的片,當然也是排首位。


01: 《何處》(蔡明亮) :《行者》系列來到第九部,繼續讓我們跟隨李康生獨有的節奏,一步一步前行,緩緩覺察巴黎的呼吸脈搏,觀照自己的心神。沿途有人匆匆路過,有人嬉笑歌舞,有人聊那些我們聽不見的話題,有人在進行那些我們看不見的故事 。有人走過來干擾,行者還是不為所動 。那緩慢好好讓觀眾仔細觀察畫面上(也是現實中)無數的細節,聆聽環境中的車聲人聲雜聲 。我們一直靜靜旁觀。亞儂跟李康生在同一框相遇,但他們畢竟不是《日子》裡的兩人 。如同很多陌路人,又如同旁觀的觀眾們,彼此不相識,但好像有某種奇妙的連繫 。 


02: 《海鷗來過的房間》 (孔慶輝): 一個房間,一個舞台 。誰是觀眾誰是偷窺者誰是編劇誰是演員誰是角色 — 可能你我他她都是。劇本的層次與導演的處理讓人驚嘆 。風扇、蟬嗚、水聲,畫面湧出了舊城的悶熱、慾望的流動。門開門關,窗外窗內、一個房間一個世界,那是失敗者的避難所和自我搭建的舞台 ,也是自戀者的control panel。那裡有自我價值的建立再崩解再修補,那裡有渴望操控與渴望自由的拉扯 。一個角色離開房間,下一個將會再來 。 


03: 《詩》(許鞍華):幾乎直面近幾年香港的傷痛,以詩療傷,以詩陪伴受傷的人move on。如同英文片名Elegies,輓歌可能就是為了給留下來的人安慰。紀錄片活潑地拍著詩人疫情中的各種日常瑣事,大時代底下,人人都只能在微小的生活中,找到各種讓彼此堅定的價值。詩的角色,也許就如片尾時許鞍華談到她自己,低潮時就去唸一首詩。電影舉重若輕,點出了世界再壞,我們都總有可以做值得做的小事- 例如,讓更多人認識詩的力量,送一首詩給困境中的人讓他們釋放情緒。 


(04): 《尚未完場》 (徐岱靈、祁凱達) : 紀錄片「主角」歐德禮的故事固然有趣與教人驚訝,但同樣有趣的是片中呈現導演之一的祁凱達如何鍥而不捨、迂迴曲折地將湮沒的傳奇挖掘出來,並花心思將過去與現在連繫,執意要讓今天的觀眾認識這段香港文化的「初戀」、那個百花齊放與充滿可能性的年代。觀眾看到的是兩段時空中兩個同樣充滿熱情與傻勁的人,瞓身參與書寫他們心目中的香港故事。從1950年代香港回到當下這座城市,聽到那句「自己歷史自己寫」,怎能不動容。來相信一切尚未完場,可以嗎?


(05):《年少日記》 (卓亦謙) :  電影當然關於家庭與校園暴力、學童自殺與情緒問題,但更深刻的是關於創傷過後該如何自處。要走出遺憾與悔疚的陰霾,就與同樣受傷的其他人,默默同行,好好陪伴,一起尋找透光的出口,也是對自己的救贖。 



暈塵選2023年8部外語電影


(原文於2024年1月10日貼於IG @eddyingdust)

純屬個人偏好,草草記錄一下,而且2023年很多電影都沒緣看到,就別對這名單太認真。順帶一提,近年很多電影都是跨年上映,又或在電影節/優先場放映過後隔一兩年才正式上映,為方便起見,以我在戲院看的年份為準。所以,今年才上正場的《記憶 Memoria》就不放進這名單了,因為我在2021年與2022年已先後看了兩次 (詳見2022年6月22日IG post),如果把它當今年的片,應該排首位吧。


01:Aftersun 《日麗》 (導演: Charlotte Wells): 有些傷,是事過境遷才會深刻。有些痛,是光天化日也照不出來。有些牽繫,只要在同一片天空下,多遙遠都會感應到。好好告別,記住最後一支舞。


02:Close 《親陌》 (導演: Luka Dhont) : ,在花海與冰球場之間,走過所有青春親暱的美麗,吞下所有錐心剌骨的痛楚與悔疚。 誰傷害誰,誰不辭而別,誰諒解與不諒解,花海一直都在。


03: 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伊尼舍林的女妖》 (導演: Martin McDonagh): 人與人之間 (或一群人與另一群人之間),可以毫無道理地決絕。人對自己,也可以很殘忍。天地蒼茫,人心在燒。


04: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d 《所有的美麗與血淚》(導演:Laura Poitras): 以藝術家 Nan Goldin經歷為主題的紀錄片,如片名所言,有美麗,有血淚,也有抗爭。以生命與創作跟藥廠戰鬥,也為自己與他人撫平傷口。比生命還大的力量。


05:No Bears 《伊朗無熊無懼》(導演:Jafar Panahi) : 導演再示範如何在被限制自由的狀態下,仍能拍出如此多層次難度甚高的電影。只有直視恐懼,才能有力扳倒恐懼。


06:Afire 《盛夏餘燼》(導演:Christian Petzold) : 我們覺得那位男主角討厭煩膠,可能因為我們就是他。有幾多次,我們都對周遭的美好視而不見,對自身的缺失亂找藉口,以對別人囉唆嘲弄來掩飾自己的無能為力,只望見自己望不見周遭的變化,預視不見災禍即將降臨。


07:One Fine Morning/  Un beau matin《幸福晝鳴曲》(導演:Mia Hansen-Løve): 許多人生難題畢竟沒有答案,如同電影那一場在車上動人的戲,我們有時都是哭笑模糊,帶點無奈地快樂,能夠在短訊中回一句Je t’aime,已經何其幸福。


08: Monster 《怪物》(導演:是枝裕和) :  什麼是人。什麼是怪物。什麼是謊言。什麼是真相。誰沒有不想告人的秘密。誰沒有試過單憑片言隻語就放大偏見和仇恨。風雨過後天會晴。「我們轉世了嗎?」 「沒有,我們還是原本的樣子。」 「真的嗎?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