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1月 05, 2025

清邁的甜蜜蜜

 

(原文於2025年7月8日貼於IG @eddyingdust)

去過清邁的一些夜市和food court,碰巧都看見有人駐場演唱。當然,食客大都沒多理會,各自各大吃大喝,偶然有人走近將小費投進台前的Tips Box,沒名字的歌手就說一聲thank you,這可能就是歌者與聽眾的僅有互動。大概是因為做遊客生意,他們唱的主要就是那些耳熟能詳的英文老歌,但也總會唱兩三首中文歌,例如齊秦〈外面的世界〉,而必然會出現的是鄧麗君的歌曲。


我是差不多出發到清邁時才記起鄧麗君跟此城的關係。不曉得清邁人對這位三十年前曾經旅居此城直至生命最後一刻的華人歌后又有多少認識?唱她的歌,是單單為了吸引華人旅客,還是也因為這位異國巨星與清邁的微妙關係?鄧麗君當年曾住過的酒店套房,如今已改裝成紀念歌后的展覽空間。我並沒有付費光顧酒店下午茶套餐以進場參觀,但還是不免想起,跟三十年前的新聞現場原來那麼接近。我還清楚記得,1995年5月的那一天,辦公室的同事都在紛紛討論這宗轟動的突發新聞 — 那還是沒有手機看新聞的時代(好吧,而且黎小軍和李翹也剛巧在紐約唐人街街頭看到電視播放這新聞) 。

我有認真地聽夜市歌手在唱別人的歌。不字正腔圓的〈甜蜜蜜〉與泰式風味的連串everlasting oldies,瞬間就能把異國風景和自身回憶連起來。每次外遊遇見街頭表演者,無論外面的世界多大多精彩,一段旋律一段歌詞,總是能讓人回到更大的那個,屬於自己的回憶與情感宇宙。

星期四, 10月 30, 2025

十二首歌與我的2024

 


十二首中文歌,側記我所經過的2024年。這個我的年度項目,由2006年開始。每年都請容我重提,這歌曲榜單並非音樂評論或X大推薦,而只是透過一些我喜愛的歌曲來記錄該年我是如何度過。關於歌曲,也關於過去一年的心情、經歷、觀點。聽這十二首歌和讀我為每首歌寫的零碎文字,大概也可以摸索到我那一年的生活輪廓。本文會先由第12位開始倒數,直至最後第1 位。文末還附2006至2023年度項目的連結 (2022年事忙沒寫)。


(原文於2025年2月2至5月24日貼於IG @eddyingdust)


12 Pandora — 〈緊急應變逃生法〉

曲: Pandora  詞: Oscar

生活中很多感覺窒息的時候,總是被一堆煩瑣的雜務纏繞,面前總有一座又一座堆滿待辦事項的大山。有時就想什麼都不管,找個地方躲起來,像今年在大銀幕重看的雲溫達斯《德州巴黎》 (1984)裡,Travis徹底消失幾年,或者像雅基郭利斯馬基《扑頭前失魂後》(2002)的男主角完全失去記憶與身份,重新開展新的人生。

但當然我都沒有這個勇氣。要緊急逃生,就只能走進咖啡店、電影院,又或者好好坐下,專注當下呼吸,然後讓想像力飛天遁地,把自己塗上鮮亮的色彩。

//緊急應變逃生法

心態換轉 開心可以揀

打一關 癲一番

放肆當做習慣

枷鎖幾個就地掉爛//


11 The Hertz — 〈瘋子〉

曲: Him Hui & Herman @ The Hertz 詞:Him Hui @ The Hertz 

2024年大幅減少看新聞,或者因為世界太多瘋子在手握權力說三道四,令人頭痛又無力 。

但同時又開始看Threads,好像這裡也有很多瘋子……

所以,也許誰都是某些人眼中的瘋子?。真正要問的問題可能是,如何與瘋子共存,以及我要成為怎樣的瘋子 。

//一天一天的傾側

一點一點的消失

一不經心慣了新正常每日

你叫我笑吧

你叫我跳吧

瘋癲的他變作扯線布娃娃//


10 雷同二友 — 〈一個人行街〉

曲詞:謝芊彤

自少年時代就已經喜歡一個人行街,而且會徒步走非常多的路。但近一兩年,愈來愈沒有意欲在香港散步,我以為是因為年紀大,身體開始抗拒花氣力走遠路。

然而,當我在2024年夏末,疫情後首度重回我鍾愛的北歐,卻又不自覺地重新享受一個人長時間在城市步行。那天清晨才剛搭完長途機抵達哥本哈根,本該舟車勞頓疲累不堪,但我就一整天幾乎沒有停下腳步在市中心遊走 — 逛完丹麥設計博館後,穿越城堡、花園,沿海邊漫步,路過有熱鬧景點、劇院也有靜謐的路徑,直到晚上,已經散步好多個小時 。

所以,平時在香港,讓我更疲累的,不是身而是心 。唯有徹底放下煩瑣工作雜務,專注走自己想走的路,才能好好享受各種人間好風光。

一個人行街,既是誠實面對自己的旅程,也是用最赤誠的心對城市的回應。

//長年累月堆積的枯燥

未解開點算好

其實今天只想要 通處迷路//


09 許廷鏗 — 〈自然光〉

曲:林家謙 / Robynn Yip / Kendy Suen  詞:許廷鏗

年紀愈大,就愈想把握時光,也對所有在生命中曾經同行的人愈感恩 。2024年,慶幸能夠與不少老朋友相聚 — 無論是相識二十年,或者四十年的 。他們的人生各自各精彩,如同彩色光譜,讓我也沾上一點點顏色。

疫情後的這兩年,都在夏天去三趟旅行,吸收各地陽光 — 一個人在歐洲面對自己與世界,到台北與當地好友相聚,還有帶我媽到日本。

尤其珍惜帶我媽去旅行的時光。畢竟,她就是世界上跟我同行最久的人了。

那幾天在札幌,天清氣朗。我珍藏每一刻共渡的時光,期待下一次的旅程。

也可能只是去到這個年紀,我才真正懂得珍惜伴在身邊的每一道光 — 任何時候,那些色彩、那些溫度、那些真切,都在。

//任何狀況 亦未能絆倒我 

搖搖晃晃

仍舊往外看 天清氣朗//


08 陳凱詠 — 〈間歇性休眠〉

曲:謝芊彤  詞:陳詠謙

在丹麥設計博物館,認識了設計公司Aepenton一系列以現代人身心問題為主題的作品 。架上一排排的玻璃樽,仿似藥瓶又似裝飾品,每個樽都貼上一張標籤,依字母排序,標示各式各樣的現代人課題與身心需要 — Procastination moderation;Pressure relief; Proactivity; Screen-time moderation,諸如此類。從A到Z,據說有三百多款。產品名稱是Bottled Pondering,在官網發售,設計目的是讓人在日常生活中反思、與自己對話以至改變行為,是一種小工具也是一種小玩意。

日常中太多的疲勞、沮喪、失落不斷積壓。年復年,還是未找到解藥。如果沒有這一瓶瓶即服的藥可用,那就用瓶子上的標籤時刻提醒自己,直視那些困難、傷痛與脆弱,從微小的日常開始改變。跳一場舞,睡一頓覺,問題不會立即解決,但至少有些事情不一樣了。

//面前 無止境的疲勞 

無方針的藍圖 

行不通的每段路

沮喪可以跳一場舞

起碼可以刮一場塵土//


07 陳健安 — 〈當我們返回現世〉

曲:陳健安 詞:Oscar

從漩渦裡走出來move on 是一種藝術 。你都頭暈暈了,到底要往那個方向走?抑或掉回漩渦裡繼續轉圈算了?

有時某個地方某首歌某段新聞某張照片,又會把你帶到某個記憶中的場景 。你只能像陳健安另一首歌〈我很不愛你〉一樣,深深嘆一口氣,然後又呼叫自己,move on 啦 。

飛到多遠也好,有多少人陪伴過也好,終究你都要一個人回到你的現世,選擇你自己的路,繼續朝陽光走下去 。

//仍然是要 回來

返到現世 別做一隻木偶//


06 moon tang — 〈外星人接我回去〉

曲:Hans陳思翰 / 吳林峰 詞:陳詠謙

在芬蘭第二大城市Espoo的EMMA (Espoo Museum of Modern Art),我看見停泊在室外的這艘塑膠飛船 。這個由建築師Matti Suuronen設計的塑膠房子The Futuro於1968年首度面世,是當時芬蘭國內外熱話 。外形像艘怪誕太空船,內裡仿如玩具太空艙,卻五臟俱全,齊備一間住宅的各種設施(雖然睇落好膠)。後來因為石油危機,價格過高,無法如願大舉進軍市場,如今只剩寥寥可數的空房子,散落世界各地 。六十年代太空時代的前衞住屋想像如今成為AI年代的懷舊玩具 。

我們總以為太空船可以帶我們航向未來 。但誰又知道未來呢?當這個太空已經住不下去,你不用等待外星人帶你走。你捲起衣袖,搭起自己的太空船(即使都係好膠),駛向另一個屬於你的太空 。

//讓我開始⾼⾶ 讓我開始遠去
仰望宇宙 我抱著氣球 可否遇到同類//


05 林家謙 — 〈普渡眾生〉
曲詞:林家謙

2024年最難忘的一次觀劇體驗,必然是11月看的特定場域音樂劇場《無憂之旅》 。由大館乘專車出發,走進東華義莊,沿路聽着表演者(包括殯儀業從業員),談生說死,合唱生與死的種種節奏、旋律與問號 。

飾演「導賞員」的演員,沿路拉著放有鮮花的籃子,大部份觀眾一直都不以為意。直到大家走進義莊客廳,觀眾需要躺下,在漆黑中閉上雙眼仔細聆聽獨白與歌聲 ;然後,導賞員引領大家注視那些花 — 花兒已經完成使命,陪伴大家走完一趟,無論有幾多人欣賞過它。然後,垃圾桶打開,花丟進去,桶蓋合上 。

初時不明白,為什麼劇中歌曲大多跟「工作」有關 。後來就逐漸明白了— ”Work”這個字,在物理學上跟能量轉移相關。來到這個宇宙一趟,你的Work,你的功,到底對宇宙的能量轉移了一點點什麼?

Work and Rest。眾生於世,功有時,休息有時。

//隨落葉生根 毋用來悲忿
回望在多少遺憾中普渡的眾生
才覺已得到福蔭//


04 雷光夏 — 〈小說裡的最後一人〉
曲詞:雷光夏

2024年慚愧地沒讀幾本小說。但我還是可以看電影,看故事裡別人的人生 。因為雅基郭利斯馬基回顧展,我在電影院看了十五部他導演的長片,而且有好幾齣還連看兩三遍 ,在幾個月裡走進他「窮風流,冷幽默」的電影宇宙,經歷種種冷暖人生。

更特別的,就是我能在同一年走進現場,踏進他的電影世界 — 在芬蘭到訪郭利斯馬基創辦的電影院Kino Laika,室內設計都滿是他的風格,還剛好看到郭利斯馬基電影劇照攝影師的作品展。此外,還在Helsinki Festival跟芬蘭觀眾一起看《落葉》、望著女主角在映前座談侃侃而談(雖然我聽不懂芬蘭語)、欣賞在《落葉》中讓人驚艷的兩姊妹組合Maustetytöt的現場音樂會、到《落葉》的場景Buenos Aires Cafe喝咖啡、在赫爾辛基街頭漫遊尋找電影的氣味。

虛構與現實,有時彷彿模糊了。

2024年,我看了新片《落葉》四次,1996年舊片《流雲》3次。人生有各種光怪陸離的際遇,《流雲》裡兩度提到「人生苦短」,要喝酒就喝,即使霉運一個接一個,他們還是有尊嚴地活下去。世界很爛,我也很糟,但只要能喝好我的咖啡,編寫好我自己的情節,就好。

//記憶或預言  都消失了邊界
虛構的盡頭真實將上演//


03 方大同 — 〈才二十三〉
曲詞:方大同

2024年春天,我笑說自行安排了「蔡明亮節」 — 在大館看了兩遍他導演的劇場演出《玄奘》、第三度重看前作《何處》兼出席他與學者的「大館對談」、HKIFF期間連看兩次他的新作《無所住》,以至修復版《天邊一朵雲》及所有映後談 。作為一個追隨蔡導三十年的鐵粉,我在香港完成了應做的任務,非常感恩而滿足 。

但遺憾的是,我沒辦法在2024除夕夜飛到台北大安森林公園參加那場矚目的「邊哭邊跨年」《愛情萬歲》放映活動 。三十年的緣份,就由1994年走進香港藝術中心看《愛情萬歲》開始 。這是多麼值得記念的三十週年 。

沒有幾多位欣賞的創作人或者偶像,可以在我的人生佔據重要位置超過三十年 。從《青少年哪吒》、《愛情萬歲》到《行者》系列,既見證作品風格的變與不變,也旁觀了彼此的歲月慢行、人間的幾許電光幻影 。

2024年到處都有很多三十年的回顧專題。1994年,我記得有很多美好的電影、美好的音樂、美好的人、美好的事情,走進我的生命。有些離開了,有些還在以各種方式陪伴我前行,從還未上網的年代,走到隨時隨地都用AI的今天。

畢竟那年,才二十三 。

//歲月 眨眼就過了
瞬間 就那樣默默的
上一次看 才二十三
現在的日子沒有那麼簡單//


02 林家謙 —〈喃嘸師感官漫遊〉
曲:鄧百亨 / 林家謙 詞:Oscar

林家謙說過他的聲音本來就不是會受大眾認同的那種,愛聽他歌的人係唔知點解跌咗入佢個frequency。

其實,可以成為多年好友,何嘗又不是因為一些解釋不到的原因,讓彼此的頻率對上,才能累積深厚的友誼?

因緣際會,認識兩位台灣作家朋友梓評和維中,2004年第一次在台北相見。居於香港又不屬文學圈的我,本來就不會跟他們的生活有什麼交集,但可能就係唔知點解frequency剛好同步,於是就這樣成為老best二十年。維中在2008年開始旅居日本,於是過去多年,我跟他們分別在香港、台北、東京相聚,但三人齊集的機會就好不容易。為了慶祝相識二十週年,2024年六月我飛到台北,再次跟兩位老朋友坐在一起,吃吃喝喝,美事傻事無所不談 。

有時想到,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好友,這輩子還能面對面聚會的日子,其實有數得計 。想到這裡不免有點感傷 。但慶幸的是,每次相聚都能非常珍惜與享受當下,盡情投入相見的每分每秒 。時間會溜走,但我們用自己的步法,在每一個現時,好好珍惜與維繫彼此宇宙中共振的頻率。

//見步行步 感覺著
當刻宇宙 開到綻放時//


01 林家謙 — 〈無答案〉
曲詞:林家謙

2024年再訪丹麥,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為了到訪十多年前錯過但念念不忘的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美術館遠離哥本哈根市區,位於厄勒海峽(Øresund)沿岸,是罕有能將藝術品、建築物、花園與海景融為一體的博物館。我原本計劃由中午逛到黃昏,然後趕及回到市中心晚餐,結果還是逛到晚上,留在博物館cafe晚餐,卻也就意外地體驗到室外雕塑公園的日與夜。

這座由Alexander Calder於1976年創作,名為Little Janey-Waney的大型動態雕塑,紅色的金屬底座站穩在綠色的草地,但上方藍色與黃色的金屬片會隨風擺動。一點點的風速與風向變化,都影響紅、黃、藍顏色的平衡。加上背後天色的轉換,遊人在旁的舉動,你每次回頭看這座雕塑都會是你無法預料的形態。

下午雕塑公園很熱鬧,入夜後人影逐漸疏落,人聲淡出,只有遠遠的海浪聲。我望向大海,想到很多事情,浮出很多問號。身旁一座座雕塑,在微弱光線下,分別安靜地躺在草地上,沒有對話。Little Janey-Waney的黃藍色依然隨風舞動,沒有指引出方向,沒有固定的形態。我看看手錶,要趕火車離開了。我從寂靜的雕塑公園再望一眼夜空下的海峽 — 答案也許只能隨風擺動,而我也只能一直舞吧舞吧舞吧。

//心有很多個如果
驟變幾多個沒可取的答案
並藏於暗裡渡過//


(文首照片:2024年攝於丹麥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由Alexander Calder於1976年創作,名為Little Janey-Waney的大型動態雕塑)



 

星期日, 10月 26, 2025

暈塵選2024年6部華語地區電影

 

(原文於2025年1月16至18日貼於IG @eddyingdust)

一如過去多年,純屬個人偏好,草草記錄一下。今年兩部並列首位。

=01 《無所住》 (蔡明亮) : 《行者》系列來到第十部,李康生再度披上一身紅袈裟,繼續無視大都會的人來人往,專注有序地將一隻腳提起、將另一隻腳放下,以緩慢而持續的節奏重覆。時間與塵間的一切在身旁流動,行者的每一步引領觀眾凝視當下,同時聆聽種種被忽略但與我們並存的環境聲音。對照電影中百無聊賴吃喝逛的凡人亞儂,行者舉重若輕地在紛擾人間維持平衡而不倒不亂 。牆上移動的影子,水面的倒影,一道洒下來的陽光,剎那就是天地 。


=01 《爸爸》 (翁子光):跟隨爸爸的視角,經歷回憶、現實與想像的交纏對照。過去的記憶愈是美好,今天的痛就愈難受錐心。凡人墮進命運的黑洞,「悲世事常變幻」,「轉眼一空」還要背負沉重的責任與悔疚,壓抑的情緒有時被框住,有時一觸即發,有時又會找到出口的夾縫。面對無常就是你不斷問也不會得到答案,到你不需要答案之時,就是和解與改變之始。電影細節紛陳,剪接與攝影銳利而溫柔,主要演員的演出皆水準以上,畫面捕捉了他們的快樂與傷痛,教人揪心。相機能夠定格一家人的回憶,牽動思緒與想像,卻無法真的像時光機讓人回去扭轉命運。木綿花開花落,人間也只能如此。專注當下從一數起,對所愛的莫失莫忘,放下對答案的執著,也許都是療傷的必經過程。


03 《老狐狸》 (蕭雅全) : 在大時代的背景下,老中少三代男角,互有角力又互為鏡像,透不過氣的節奏與密不透風的劇本,行雲流水地呈現殘酷的成長(不管你在哪個人生階段),人性的善惡交纏、「干我屁事」與同情心之間選擇的可能 。懾人的狠,卻也誠懇 。


04 《女兒的女兒》 (黃熙):片名的對稱就預示了電影的核心是重重鏡像,每個女角都與母親/女兒(無論現實或想像中的)觀照彼此。劇本綿密,細節精巧,深刻描劃一個女性被丟進非常困難的局面後,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遺憾與悔疚的歷程。無論如何,人生總要下決定,總要move on 。張艾嘉的演繹絕對值得一座金馬 。


05 《但願人長久》 (祝紫嫣):三個年代兩姊妹的人生片段,總是在父親既是庇蔭也是陰影之中 。某些細節元素重覆出現但巧妙轉化 — 人生也不過是此,在問我是誰與堅持我不是誰之間兜兜轉轉,愛與恨都細水長流。長久的不是人,而是那些往事的重量與對命運的影響 。電梯上升,巴士前行,都有盡頭,但都會回頭再來。只有那個老去的人,回頭就是永遠。


06 《從今以後》 (楊曜愷): 貫穿整套電影的,是「家」 — 關於空間的、法律定義的,也關乎生人與死後的家、記憶中的家、暫借與永久的家。但成為家人,很難。現實利益在前,規條在上,人人對「家」各有盤算 。電影最後鏡頭還是落在Angie與Pat依偎的回憶 — 心之所繫,能夠讓你心安依靠的,也許就是永遠的家人,即使已然逝去 。

星期日, 10月 19, 2025

暈塵選2024年12部外語電影

(原文於2025年1月23日貼於 Instagram @eddyingdust )

世界紛亂,郭利斯馬基的電影提醒我們,聽音樂和走進電影院吧 ,儘管人生荒謬 。《落葉》舉重若輕,笑淚憤怒都不動聲色融在最樸實的故事中,沒有表情卻是深情,命途崎嶇還是可以活得有尊嚴 。有歌有伴,多苦也好,天涼就過秋 。

共享一葉舟的,還有《乘著光的幻想》三位印度女性以及《讓我們酒在一起》的社區居民與新來的難民 。時代無情,小人物相互依靠和理解,或許不能解決什麼,但看得見光 。怎能忘記《乘》尾段那些魔幻與美麗的光影?

然而,人心幽微陰暗,《墮下的對證》與《無邪之境》沒有提供確實的答案,但觀眾都像經歷一場暴雪或者濃霧,思考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角力與傷害 。

《新活日常》展現大都會中堅持老派簡單生活之必要,潔淨光亮得如童話 。《世界玩完,你咪當真》卻大鳴大放,大肆玩嘢,對當代社會與媒體的荒唐現象調侃鞭撻,結尾超長鏡頭教人拍案叫絕,意味深長。

JR在《特哈查比監獄》用藝術與攝影機介入監獄日常,囚犯重新面對人生。《特權樂園》裡看不見的才最可怕,《盜墓奇美拉》中夢境與魔幻交纏,《阿諾拉》行雲流水地說一個老掉牙的故事,最後竟然是汽車水撥聲(以及車廂裡的微妙變化)把整齣戲昇華。

日子也許很艱難,所以還是回到戲院吧。難得有《阿基有間電影院》這齣關於在芬蘭市鎮建立戲院的紀錄片,而我也在2024年9月初到訪這家Cinema Laika,還在芬蘭跟當地人再看一次《落葉》。就引雅基郭利斯馬基的話為2024年的電影旅程作結吧,「人生太悲苦,世界沒希望。那麼,我們何不為大團圓結局乾杯」。

01 Fallen Leaves 落葉 - Aki Kaurismäki

02 Anatomy of a Fall 墮下的對證 - Justine Triet

03 All We Imagine as Light 乘着光的幻想 - Payal Kapadia

04 Evil Does Not Exist 無邪之境 - Ryusuke Hamaguchi 濱口龍介

05 The Old Oak 讓我們酒在一起 - Ken Loach

06 Perfect Days新活日常 - Wim Wenders

07 Do Not Expect Too Much from the End of the World 世界玩完,你咪當真 - Radu Jude

08 Tehachapi 特哈查比監獄 - JR

09 The Zone of Interest 特權樂園 - Jonathan Glazer

10  La Chimera 盜墓奇美拉 - Alice Rohrwacher

11  Anora 阿諾拉 - Sean Baker

12 Cinema Laika 阿基有間電影院 - Veljko Vidak

星期三, 9月 10, 2025

回留 — 從台北丸花豆倉想到方大同


(原文於2024年10月28日貼於 Instagram @eddyingdust )

(2024年)六月在台北這家咖啡店跟好友閒聊時,談到方大同到底哪裡去了。因為朋友剛剛提到他認識的一個人從某種生活的極端突然跑去出家,我就說難道方大同也出家去了?  後來我們都知道,方大同生病了,然後十月推出久違了的全新專輯《夢想家》,應該是華語主流音樂中罕有地呈現病中與康復中狀態的一張專輯吧 — 歌詞沒有半句提到生病,也沒有刻意反思生命,但當我們看過他在社交媒體上輕描淡寫談自己的病況,再聽那明顯不完美的嗓音,以及不失幽默但同時帶點感慨的調子,就無法不想像到,他如何斷斷續續地,抓緊病中可以製作歌曲的時刻,真誠地把當刻自己的狀態用音樂呈現出來。


於是,表面上仍是寫情說愛,談笑風生,但那偶然虛弱、有時避重就輕的聲音,都在顯露不完美中可以綻放的完美 — 因為真誠,因為堅持,因為花心思繞過了重重局限,我聽到了最能打動我的一張方大同。


也許,我們都需要在不斷追求完美的日常中,暫停一會 — 那當然不希望真的是健康問題,就當是去一趟出家吧。將一切放下,暫停原本的一切秩序,重新治療身心各種勞累創傷,坦然把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呈現,專注於當下自己的各種微小感覺。


專輯中〈回留〉這歌名,原來是方大同在台北的愛店名字,後來這家茶館結業了,就只能緬懷。明知時光不留,偶然記得,已是美好,已能微笑。我都遠遠不是「才二十三」的年紀,於是總是時常提醒自己,所有曾經路過的地方、人和事,無可避免都會失去。我總不會知道,這輩子還有沒有下一次機會再訪某地方,再做某件事,再見某個人。


對啊,人生無法完美,無法留住什麼,但可以在不完美中看見完美。所以,就讓一首歌,一些音樂,帶我回到某個時空。當時細節已經無法形容,但那些愉快自在的感覺,總會留在記憶中,給我重新體會,好好繼續走下去。


//時光不會倒流 往事不會重來

但回憶的美好 每一分都保留

讓我們笑著 擦身而過//



照片:2024年6月攝於台北丸花豆倉 

星期一, 9月 08, 2025

Filmtaget - 蔚藍天下的丹麥電影文化空間

(原文於2024年10月14日貼於 Instagram @eddyingdust )

Filmtaget是今年(2024)夏天才啟用的全新電影文化空間,位於哥本哈根的丹麥電影學院(Det Danske Filminstitut)天台 。這裡有非常開揚的景觀,可以不受阻擋眺望蔚藍天下的一大片綠以至老建築的各種線條。但我來這裡當然不只為了俯瞰城市風光,而是要參觀置於這個露天空間的丹麥電影常設展覽 。



展覽分幾個展區,其中有錄像以年代劃分介紹歷年來最廣為人知的丹麥電影和電影人(包括曾奪奧斯卡及國際影展獎的),也有展板專門介紹最有特色的丹麥電影類型,例如兒童片、情色片(包括情色喜劇erotic comedy)、民俗喜劇(folk comedy)以至紀錄片等 。當然少不了介紹Dogme 95 (Dogma 95) — 一個由丹麥導演Lars von Trier等於1995年發動的電影運動,提倡電影回歸原始,並製訂了十道電影創作規條,對世界影壇帶來了一定的衝擊和話題 。



這裡有一個饒富趣味的互動裝置來展示這十道規條對影片成品會產生什麼影響 。參觀者可以分別扳動牆上代表十條規則的十個制,選擇遵照Dogma 95的哪些規條,屏幕上播放的劇情短片就會因此而起了變化 。例如你選擇扳下跟隨Dogma 95 「不許有特殊燈光」和「不許有光學處理和濾鏡」的制,畫面燈光和顏色就會相應變化 。又例如,原本短片中女角舉槍指向男角的劇情會因參觀者選擇第六條”No superficial action, no murders, weapons, etc.”而突然轉變 。

我在這裝置嘗試不同組合,看影片相應變化的不同版本,十分好玩 。原本很荷里活、有佈景有華麗服裝有配樂的影片,會因為我選了”No props or set”, “No added sound of music”而變成實景,沒有配樂,演員也換上尋常衣飾。當然也可選“The camera must be handheld”,畫面的分別也是顯而易見 。非常有效地重溫Dogma 95。


整體而言,展覽中丹麥電影史的資料不算詳盡,但也夠一般參觀者掌握重點和發掘趣味 。如果有更多不同相關主題的展品及互動裝置,或許更好 。


Filmtaget 還有一間天台電影院,透明玻璃頂,平常應該會播放免費丹麥短片 (我坐進去看了一會),晚上會賣票播放世界各地的精選舊片。那晚我見到有人開始買飲料進場,原來是即將放映2008年紀錄片Man on the Wire。


現實不也就是Dogma95嗎?沒有濾鏡和非自然光,沒有倒敘回憶,只有當下實景現場發生的事 。人生也確實不用太多內心小劇場和多餘的裝飾 。我在天台上慢慢看着日落,一邊俯視公園裡草地上坐着躺着的人,一邊盡覽靜默的城市建築,這樣的影像,就是足夠讓我難忘的美好片段 。





走進郭利斯馬基的餐廳 — Ravintola Zetor

             


(原文貼於2024年10月8日 Instagram @eddyingdust )

之前幾篇貼文寫過今夏(2024)旅程幾個跟芬蘭導演雅基郭利斯馬基(Aki Kaurismäki)相關的行程 。其實2019年上一次去芬蘭時,也曾去幫襯他當老闆的餐廳Zetor。今年本來也想過再去,但因種種原因沒有成事 。




Zetor餐廳就在赫爾辛基中央車站對面不遠處,非常方便 。Zetor 是拖拉機品牌名字,餐廳裡就放了一架。餐廳裝潢是芬蘭傳統鄉村風,再加「列寧格勒牛仔」風味 — 據說其中一位列寧格勒牛仔有份設計(註:Leningrad Cowboys是郭利斯馬基的電影角色,後來真的成了一隊cult band)。木桌、木椅、木牆、木頭車還加上一頭牛雕像裝飾,牆上掛起尋常鄉村家庭或許也會掛的照片和動物皮毛裝飾,加上偏昏黃的燈光,大概就是我們能想像的北歐傳統鄉村家庭風貌 。





跟「列寧格勒牛仔」系列同樣玩嘢的,是那張仿如報紙的餐牌,而且罕有地有多國語言版本(包括中文) 。賣的也是傳統芬蘭菜 。我點的”Karelian Glory”炖肉據介紹就是來自芬蘭東部的特色菜,被稱為「足以登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遺產名錄」。


郭利斯馬基電影裡的角色,不少在餐廳打工或者是食肆老闆 。餐廳裡有故事、有人情、有社區鄰里或陌生人之間的交集。這也是郭利斯馬基經營多間餐廳與酒吧的原因吧?




星期六, 9月 06, 2025

《White Summer林家謙演唱會 — 盲盒旅程中二元的並存共生》

 一直覺得,林家謙是一位出色的策展人,每次演唱會都能將自己的歌以及為別人寫的歌,經過重新篩選、排序、編曲,再與各設計師、舞台及影像導演等創作人,共同構建一個主題清晰的音樂會體驗,為歌曲重新賦予新意義。如果2022年的《Summer Blues》是關於對美好的不捨從而明白有些事物不能encore只能記住的道理、2023年的《L*underground》是關於透過想像自己的國度來跨越種種限制,那麼2025年的《White Summer》不僅將林家謙的世界觀進一步深化呈現,更透過重新編排的音樂、密集的視覺符號、巧妙的場面設計與台位調度,將無常、光影共存等觀點,於兩小時內環環緊扣地表達出來。 


我留意到屏幕展示credit list時,贊助商後出現的第一個名字是”Concept Created By: Terence Lam”。合理相信,林家謙主導整個演唱會概念,而主題早已在今年兩首新歌〈春日部〉與〈夏日之子〉由黃偉文和林夕的歌詞點出。記得聽過一個訪問,林家謙更正主持人,〈春日部〉並不是關於春天到就一片光明朝氣勃勃。如今看過演唱會再重讀這兩首歌的歌詞,更覺深刻。 這兩首歌(以及White Summer演唱會)以季節包裝,說的是「光暗/善惡共存」、「艷陽就算正好/但潛伏的闇湧起來」、「炎涼無絕對」,但「人人是天氣之子」, 你改變不了天氣變幻但總可以控制自己心內的天文台。


方圓黑白聚散 — 二元、共存、不確定與輪迴

演唱會的主視覺元素自是在台中央,「方中有圓」的巨型「盲盒」/「隨意盒」, 盒子的開關、圓型屏幕的升降,既提昇觀眾的好奇與期待也呼應「不確定」/「柳暗花明」的主題 (當然執行上可更考慮不同角度觀眾的體驗)。「方中有圓」盒子設計還延伸到高空繞場的「紅館360」吊船和觀眾的手燈, 白色立方內轉換顏色的圓形燈光,是簡單而具豐富意涵的符號。 


整個演唱會的核心就是以各種二元對比來突顯兩者並存共生 — 黑白、方圓、冬夏、冷熱 、遠近、聚散、你我、福禍、對錯、生死、群眾vs個人、喧囂vs寂寞、夢境vs現實。林家謙在每場完場前有提到,因為一切不確定,開心時不要太開心, 失落時也不用太悲哀, 因為再順利的日子都會突然出現曲折,但一個盒子關上了另一個又會打開。這又連繫到舞台上另一個元素, 那個圍繞舞台的迴轉帶,看似只是功能性地在台上「運送」表演者,但它卻同時附帶與主題吻合的意義 — 歌者/舞者在上面自動繞台轉動,四面台的觀眾有時看見他們有時看不見, 但終究這是一個循環, 一切都會輪迴 — 光暗如是,四季如是,人生如是。


如此看來,《White Summer》也是有意無意地滲進老莊哲學,像《道德經》「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和《老子》「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一再強調任何事物皆有對立面,而且彼此依賴共存,沒有光就沒有影。到中段出現黑白鋼琴合奏〈難道喜歡處女座〉而拼成仿似陰陽太極圖的圖案, 也是重要意象,再度強調相反的力量會互補、交替,從而達至平衡與循環。


第一章 — 如影隨形的另一重自我

《White Summer》從第一首〈夏日之子〉點題,一身白衣戴白色圓球頭套的舞者伴歌者熱鬧開場,重拍的〈Just Carry On〉後,戴黑色方型頭套的舞者出場, 曲風也驟轉至黑暗或沉鬱的〈停止繁殖〉和〈無答案〉, 從黑白衣人互相角力, 黑白衣人分別一字排開對峙, 以至白衣人全數離場,只餘黑衣人佔據舞台, 到這章的最後,所有舞者退下,只餘一位黑衣人如影隨形跟著林家謙而行,另一個相關主題亦隱現 — 「人亦有兩重自我」,看此刻陪伴你的是黑,還是白。 


第二章 — 在時間轉盤中忐忑的你我

第二章以跳脫活潑的〈聽到你一聲「喂~」, 我沒了〉開始, 這章裡舞台先後出現的圓,分別對應電話盤象徵的忐忑、眼鏡所框住的你我視角, 以及時鐘代表的時間。唱〈你的世界〉時,大部份觀眾只看到盒子外圓形屏幕中的某一個版本動畫 — 可能是男角版本,可能是女角版本。 唯有坐某些角度的觀眾,會同時看到兩面的屏幕、兩個視角的動畫,並發現原來兩面圓形屏幕中間連着眼鏡框。不同版本、不同角度的故事並存共生,只是我們通常都被自己的角度限制, 只能看見自己的世界而想像看不懂的「你的世界」。


到了〈時光倒流一句話〉, 焦點自然集中在林家謙對這首歌真摯而情感到位的演繹, 但整個畫面仍是非常精緻 — 倒轉行的時針、歌者舞者逆時針繞舞台而轉,兩位舞者在迴轉的圓圈上若即若離,以淒美的畫面及愀心的旋律,結束第二章。第二章以期待開始,失落告終 — 悲喜有時, 第三章順理成章以狂歡開始。 

第三章 — 從喧囂到寂寥


第三章盒子打開,一連三首活潑跳脫的快歌,台上舞者連同林家謙如在派對熱舞。 罕有地用了兩首別人的歌 — 〈緊急出口逃生法〉與〈隨意門〉,是從第二章結尾的遺憾延續而來,傷感盡頭的出口可能是逃進熱鬧的人群擺動身體麻醉自己?但其實出口也可能是靠自己「心態換轉/開心可以揀」或「願繼續緊守崗位死性不想改」?到了更熱鬧的〈特倫斯夢遊仙境〉, 開宗明義靠想像建構自己「如此自由」的宇宙,連環發放的煙火與更火熱的舞步將全場觀眾情緒點燃至沸騰,但正正就是在三首歌迎來的高漲以後,要將觀眾從最喧囂拉回最寂寥的境地。


於是,這個舞台上的twist,完美地演繹了〈一人之境〉裡「派對裡凝望…/散去了回望」 的意境。歌者一個人在高台上升高,燈光打在他身上,原本一直在熱鬧舞動的人群,身上還帶著螢光色,在暗黑中逐漸散去。 這一章是關於從群眾中回歸個人, 再走到角落幽幽唱出關於在人際關係中猶豫的〈萬一你是個好人〉。 黑白意象再度出現,黑衣人如影隨形伴着白衣的林家謙。 鋼琴至此終於在台上出現,一具黑一具白, 林家謙與黑衣琴手,一黑一白合奏,鏡頭從高處拍下去, 仿如黑白太極圖像,圓球燈光上上落落,一切平衡而圓滿。 而這個輕爵士版本的〈難道喜歡處女座〉, 原名不就是“alter ego”嗎? 一黑一白,有時相爭,有時和諧。陪伴你找出口與隨意門的,可以是一大群人,可以是那個「萬中之一」的好友, 也可以是另一個自己。

 


第四章 — 感官漫遊中的升降、浮沉與迴旋


第四章先以馬林巴琴清脆的搖籃曲與〈瑪莉晚安了〉為間奏音樂,然後林家謙睡在充滿童趣的床上唱畢〈小林不動產〉, 再來〈靈魂出竅練習曲〉的間奏和「靈魂出竅」的動畫, 這一切都暗暗指向即將出現的將會是夢境或靈魂出竅後的視覺。 那之後是什麼呢?就是廣受注目的「紅館360」 — 林家謙在「方中有圓」的吊船上,圍繞紅館360度,連唱四首歌的同時,舉起相機沿途為觀眾拍照,照片即場投映在大屏幕上。 這一段氣氛再度沸騰起來,除了第一場觀眾未有準備, 其餘各場的粉絲都扭盡六壬希望kiss cam拍到自己。 林家謙在空中與觀眾互mean調侃,全場笑得開懷。但明明一直的鋪排都指向夢啊 — 而四首歌分別關於在天邊海角、在空中、在街頭、在台上台下獨行或同行。「你影我影你影我」,在一片歡樂中我卻想到「莊周夢蝶」— 這場熱鬧的互動是台上或台下的夢?直到唱〈風的形狀〉,前幾首的活潑收起,林家謙隨歌緩緩降落地面,走向另一端唱dreamy的〈free fallin’〉, 懸吊半空的黑衣人在空氣中載浮載沉,身軀在墜下與上升之間擺動、蜷縮、張開,燈光與影像隨音樂輕柔地晃動漂浮,仿如夢醒前那個意識模糊的狀態,在睡夢/清醒之間徘徊。 

清醒過來,就是要面對當下的人生。林家謙坐在旋轉的舞台周邊高高低低地呢喃唱誦〈喃嘸師感官漫遊〉,節奏密集而快速,但人卻氣定神閒,不動而動地緩緩迴轉,兩個黑衣人沿台中央的盒子飛簷走壁,爬高登頂再滑落,都干擾不了喃嘸師的專注 — 「現時亦只有現時」地於時間轉盤上輪迴。來到這章的結尾,我想起1994年電影《暴雨將至》(Before the Rain) 中的一句話”Time never ends. Circle is not round”。從這章充滿童趣的開首,經歷如夢之旅,在紛紛擾擾中升降、浮沉、迴旋,生命也不過如是,「見步行步」,「感官放大/彷似是幼兒」。第四章結束,緊接就是最後一章,從椎心的告別到釋懷的彩虹。


第五章 — 告別與記得

White Summer 最後一章,燈光首先落在銅管樂及敲擊樂手,在台上莊嚴奏出Purcell的“Music for the Funeral of Queen Mary”及林家謙作曲的《人啊人》, 逾三十位穿黑色西裝外套打領呔的舞者列隊進場,營造了肅穆的告別禮氛圍。然後林家謙與鋼琴從台中央的圓圈升起,鋼琴背面是只有框的空心,舞者圍繞中心圓圈坐下, 歌者在舞台緩緩旋轉中彈唱〈某種老朋友〉。 我看的其中一場,是林家謙彈了一小段鋼琴以後,懾人地清唱開首部份, 然後銅管樂與琴聲才全面奏起,黑色西裝舞者在台上慢慢走動、交會、分開。〈某種老朋友〉在每一次的演唱場合都有不同形式編排和視覺元素配合, 但以White Summer這一次最為徹底,林家謙在綿密而高低起伏的旋律中,富感染力地表達了複雜的情緒,台下觀眾屏息靜氣,專注在這magic moment。 黑色西裝舞者圍繞圓圈或坐或站或走,舞台上簡約得來卻各種符號紛呈 — 人來人往、聚/散、動/靜、哀/榮、生/死。 


我一向對〈某種老朋友〉有一種解讀 — 那個「老朋友」可以是從前的你自己、那個已經變得陌生的自己。放在White Summer的脈絡中, 這個角度的解讀也可成立, 用一場儀式告別昔日的某個自我、某段日子、某些人來人往的片段。接着〈記得〉將椎心的感覺延續,林家謙數度情緒爆發也牽動觀眾的情感。 「請記得/誰和誰掠過」, 黑色西裝舞者手牽手圍繞台中央圓台一圈, 是感傷的終結, 也是釋懷的開始。 「我感激曇花盛放/那記憶最後還是愛」。 

在兩首沉重而讓人毛管戙的歌曲以後,需要情緒的出口。〈春日部〉奏起,燈光明亮起來,舞者脫去黑色西裝和領呔,胸前掛上大大一顆紅色的心,開始活躍地跳動起來, 分成幾組,仿如朋友般無拘無束地嬉戲。 懸掛的圓形屏幕播放着動畫 — 四季與天氣不斷轉換, 動畫中人仍然好好站着面對一切變幻。〈春日部〉的旋律曲折起伏, 明亮的表面藏有暗湧。 林家謙拿起指揮棒指揮着,台上舞者自由跳脫、屏幕動畫中時光與環境繼續流轉、 彩虹燈光與彩色紙碎洒下,在管弦樂與樂隊的澎湃合奏中,歌者唱着「不要悲哀/哪一天陽光再度轉暗/先為我所信/為我所愛再賽」,洗滌那些難以言喻的傷口,也欣然迎接未知的天氣、擁抱下一次未知的美好或傷痛。 

〈春日部〉後,林家謙才首度正式跟觀眾講話,提及一些他想表達的訊息,進一步強調White Summer的概念 — 白色是由三原色組成,底下有我們看不到的色彩。 夏天天氣多變,我們無從預測但晴雨都總會過去,悲喜都有盡頭,有意料之外的高低曲折, 人生旅程才圓滿。「開心時候不要太開心,悲傷時候也不要太depress」大概就是林家謙最想觀眾記得的take away。之後,以銅管樂、鋼琴及定音鼓伴奏的〈普渡眾生〉結束兩小時結構嚴密的White Summer主體五個章節。 台上盒子關上,屏幕展示製作團隊人員名單的同時,弦樂與銅管樂手以類室樂的風格奏出〈邊一個發明了encore〉, 是一場精心別緻而美麗的安排。 


結語

欣賞林家謙將嘉賓環節放到最後一首歌之前, 既不影響White Summer主體的結構,也令嘉賓環節別具意義 —打開盲盒,迎來一位跟林家謙成長時相關的女歌手,談一些相關的少年往事 (例如第一張買的cd,第一次看的紅館演唱會),再扣連演唱會最後一首歌〈有你聽我的故事〉(除了Jace 和Kirk T擔任嘉賓的兩場, 原因網上可見各種猜測, 不贅)。 最終嘉賓環節成為網上熱話,鋪排到最後一場,當人人對神祕嘉賓有極高期待時,卻以打開是一個空盒帶出「翻開了無數情節/ 到最後都沒有那些事」, 於是又再回到主題, 快樂不會一直延續,打開下一個盒可以是失望, 你想像某些事存在但現實可能沒有。這是一個非常聰明而高章的安排,其後再twist而從觀眾席帶來一位出乎意料之外的嘉賓, 雖沒與主題脫離,但不及打開是吉盒、自己就是自己的嘉賓、今天的林家謙就就是六歲林家謙的童年偶像這些意涵俐落而深刻。 〈有你聽我的故事〉唱畢, 盒子關上 (除了最後一場),歌詞投影在盒子上, 正式完結了White Summer。 


總括而言,White Summer主題清晰而深邃,正如文章開首說過, 這是一場策展,混雜大量設計、當代劇場與舞蹈表演、形體動作、動畫等, 連同場外場內的各式體驗,將不同背景的歌曲連結起來,貫徹地鋪陳出主題與新意義。林家謙明顯不想重覆上兩次演唱會的形式, 或令部份觀眾感到不熟悉甚至失望 (這亦關乎個別場次的技術問題)。 但White Summer 大概是有更多餘韻、更多解讀趣味的音樂會。不清楚林家謙與蔡德才今次的合作情況如何, 但想起他找蔡德才其中一個原因可能也包括「六歲就聽他製作的歌」,Jason的音樂也曾是他的音樂養份?此外,幾次管弦樂與敲擊樂的應用都將歌曲營造的情緒與氛圍推到另一層次。林家謙的showmanship大大進化 — 由三年前的謹慎規距,到這次在唱歌、跳舞以至與觀眾互動都更自信更揮灑自如。林家謙是屬於那些現場演出比錄音更動人的歌手,細節如停頓位或尾音等的微小轉變, 都讓情感表達得更淋漓,更能將感染力幅射開去。如他所說,「人人是天氣之『指』」,也許我們都可以指揮自己的心境, 策展自己的音樂會,無論任何天氣,都可跟光與影、善與惡、幸運惡運,快樂憂愁, 好好並存, 好好跟艷陽與風雨輪流嬉戲。 


星期六, 8月 30, 2025

訪郭利斯馬基的電影院Kino Laika


(原文貼於2024年10月5日 Instagram @eddyingdust )

九月初某天,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巴士路程,我從赫爾辛基抵達市鎮Karkkila,為的就是要到訪Kino Laika — 一間由雅基郭利斯馬基(Aki Kaurismäki)導演創建的電影院 。

年初看過關於這家戲院的紀錄片”Cinéma Laika”(《阿基有間電影院》, 2023),就已經對它的背景有一定認識 。沒想到我不單能親臨現場,而且還能獲得另一位創辦人、Aki的拍擋Mika Lätti為我親自導覽戲院 !(這其實是錯有錯着,我沒有留意到戲院和附設的咖啡店在9月初會於星期一、二休息,當我出發前私訊他們IG詢問其他問題,Mika回覆時我才知道戲院當天不開放,但Mika說也沒關係,他可以帶我進去看看 。)

Karkkila人口只有約八千多。每年夏天都會居於此鎮的Aki導演,2021年時看中這個原是工廠的空間,便跟作家朋友Mika一起,把廢棄的舊廠房翻新活化成為一所戲院 。整個廠房範圍Ala-Emali很大,還包括其他商舖,有如當地一個社區文化中心 。

踏進戲院大堂,首先見到曾經出現在電影《心靈港灣》(Le Havre, 2011)的一面招牌”La Moderne” 。這裡還有酒吧/咖啡廳、會議室和展覽空間,既保留原工廠的特色(如磚牆),又處處顯露Aki的美學風格 。會議室的藍色牆身和紅色窗簾,把我直接拉進郭利斯馬基的電影裡 。”Laika”也是Aki 愛犬的名字,大堂牆上掛起《心靈港灣》和《波希米亞人生》(The Bohemian Life, 1992)各三張劇照,都可見Laika的身影。

友善的Mika 打開放映廳大門讓我進去參觀 。遺憾沒機會在此看齣郭利斯馬基電影 。放映廳旁有酒吧,也是曾出現在Aki電影裡的佈景。

二樓剛好有展覽,展出攝影師Marja-Leena Hukkanen歷年來為郭利斯馬基電影拍攝的劇照 。身為影迷,而且剛剛在「窮風流 冷幽默: 雅基郭利斯馬基回顧展」看了他的十四齣舊片,能夠在這獨特的工廠改建空間邊走邊細看他電影的精彩定格,實在是難以形容的激動 。

電影院從設計以至裝修,郭利斯馬基都有親自參與,落手落腳。一間廢棄舊工廠,滿載社區的記憶,如今重新成為居民聚首的空間 。計劃得以實行,除源於郭利斯馬基對電影的熱愛,深信Karkkila 需要一家戲院,更與他電影裡常出現的主題與精神一脈相承 — 生活多艱難,只要鄰里甚至陌生人們聚在一起,有酒有咖啡有電影有音樂,互相扶持,或許就能好好過日辰,期待柳暗花明 。

衷心感謝Mika親切的接待,不僅帶我參觀電影院的各個角落,為我詳細講述Kino Laika的故事,更介紹當時在場的同事和家人給我認識 。郭利斯馬基電影裡的人物大多外表冷冷的,但我多次到訪芬蘭,都能感受到他們對外國人如我的熱情與真誠 。尤其是這次跟Mika的見面,實在讓我感激不已 。

紀錄片Cinéma Laika花了一些篇幅拍戲院旁邊的河流 。那天,我就在遙遠的北歐小鎮,沿着這河邊散步,靜觀河水流動,聆聽樹林中急流的奏樂 。這是一種好比電影的魔幻 — 它可能只是一道風景、一個小片段,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日才能重訪這地,但或許這些短暫的時光又會影響我人生的某些路向 。當我望着流動的河水與雲,心裡免不了又響起《流雲》(Drifting Clouds, 1996)完場的那首歌 — 


“But the clouds are drifting away, you try to reach them in vain - the clouds are drifting far away, and so am I...” (英譯)

(P.S. 我還把bc @broadwaycinematheque 的兩個郭利斯馬基襟章帶去送給Kino Laika,這樣好似把兩家戲院連繫起來 。期待bc會再放映Cinéma Laika)

星期四, 8月 21, 2025

訪郭利斯馬基的Buenos Aires Cafe


(原文貼於2024年9月22日 Instagram @eddyingdust )

在雅基郭利斯馬基電影《落葉》(2023)中,有一場戲是女主角與友人在咖啡店,喝着凍飲,議論「男人是/不是豬」 。鏡頭清楚顯示店名Buenos Aires Cafe/Bar (這算是郭利斯馬基為自己的店植入宣傳吧?) 。


9月初我終於踏進這家咖啡店 。其實前幾年來赫爾辛基時,應該曾路過這店幾次,因為我就住附近 。但它比較低調,店名Buenos Aires也難吸引我停下來,就多番錯過了 。


這裡有幾塊大玻璃窗,晴天時倒映着對面街的小公園和尋常社區住宅 。走進店裡,就完全是雅基郭利斯馬基的美學風格 — 牆身是典型的紅與綠,燈光與色調偏冷,店員是一種親切的酷 。

有一邊紅色牆上掛着布烈遜《錢》(L’Argent)(1983)的大幅海報(也曾在雅基電影出現) 。意外地,我還看見另一邊牆上掛著郭利斯馬基愛將Matti Pellonpää 的黑白照片— 同一張照片就曾掛在《扑頭前失魂後》 (The Man Without a Past) (2002)一場酒吧戲的牆上,以懷念這位於四十四歲離世、跟雅基合作無間直至1995年的型格演員 。我竟能親眼看見這張極具意義的照片!


我跟《落葉》兩位女角一樣,坐在靠窗的位置。雖然晚上七點外面陽光還很燦爛,但我沒有要凍飲,還是點了espresso,腦海裡回帶一次她們的對白:


「男人都是豬!」

「才不是!豬既聰明又善解人意。」

「你說得對。為牠們乾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