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9月 10, 2025

回留 — 從台北丸花豆倉想到方大同


(原文於2024年10月28日貼於 Instagram @eddyingdust )

(2024年)六月在台北這家咖啡店跟好友閒聊時,談到方大同到底哪裡去了。因為朋友剛剛提到他認識的一個人從某種生活的極端突然跑去出家,我就說難道方大同也出家去了?  後來我們都知道,方大同生病了,然後十月推出久違了的全新專輯《夢想家》,應該是華語主流音樂中罕有地呈現病中與康復中狀態的一張專輯吧 — 歌詞沒有半句提到生病,也沒有刻意反思生命,但當我們看過他在社交媒體上輕描淡寫談自己的病況,再聽那明顯不完美的嗓音,以及不失幽默但同時帶點感慨的調子,就無法不想像到,他如何斷斷續續地,抓緊病中可以製作歌曲的時刻,真誠地把當刻自己的狀態用音樂呈現出來。


於是,表面上仍是寫情說愛,談笑風生,但那偶然虛弱、有時避重就輕的聲音,都在顯露不完美中可以綻放的完美 — 因為真誠,因為堅持,因為花心思繞過了重重局限,我聽到了最能打動我的一張方大同。


也許,我們都需要在不斷追求完美的日常中,暫停一會 — 那當然不希望真的是健康問題,就當是去一趟出家吧。將一切放下,暫停原本的一切秩序,重新治療身心各種勞累創傷,坦然把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呈現,專注於當下自己的各種微小感覺。


專輯中〈回留〉這歌名,原來是方大同在台北的愛店名字,後來這家茶館結業了,就只能緬懷。明知時光不留,偶然記得,已是美好,已能微笑。我都遠遠不是「才二十三」的年紀,於是總是時常提醒自己,所有曾經路過的地方、人和事,無可避免都會失去。我總不會知道,這輩子還有沒有下一次機會再訪某地方,再做某件事,再見某個人。


對啊,人生無法完美,無法留住什麼,但可以在不完美中看見完美。所以,就讓一首歌,一些音樂,帶我回到某個時空。當時細節已經無法形容,但那些愉快自在的感覺,總會留在記憶中,給我重新體會,好好繼續走下去。


//時光不會倒流 往事不會重來

但回憶的美好 每一分都保留

讓我們笑著 擦身而過//



照片:2024年6月攝於台北丸花豆倉 

星期一, 9月 08, 2025

Filmtaget - 蔚藍天下的丹麥電影文化空間

(原文於2024年10月14日貼於 Instagram @eddyingdust )

Filmtaget是今年(2024)夏天才啟用的全新電影文化空間,位於哥本哈根的丹麥電影學院(Det Danske Filminstitut)天台 。這裡有非常開揚的景觀,可以不受阻擋眺望蔚藍天下的一大片綠以至老建築的各種線條。但我來這裡當然不只為了俯瞰城市風光,而是要參觀置於這個露天空間的丹麥電影常設展覽 。



展覽分幾個展區,其中有錄像以年代劃分介紹歷年來最廣為人知的丹麥電影和電影人(包括曾奪奧斯卡及國際影展獎的),也有展板專門介紹最有特色的丹麥電影類型,例如兒童片、情色片(包括情色喜劇erotic comedy)、民俗喜劇(folk comedy)以至紀錄片等 。當然少不了介紹Dogme 95 (Dogma 95) — 一個由丹麥導演Lars von Trier等於1995年發動的電影運動,提倡電影回歸原始,並製訂了十道電影創作規條,對世界影壇帶來了一定的衝擊和話題 。



這裡有一個饒富趣味的互動裝置來展示這十道規條對影片成品會產生什麼影響 。參觀者可以分別扳動牆上代表十條規則的十個制,選擇遵照Dogma 95的哪些規條,屏幕上播放的劇情短片就會因此而起了變化 。例如你選擇扳下跟隨Dogma 95 「不許有特殊燈光」和「不許有光學處理和濾鏡」的制,畫面燈光和顏色就會相應變化 。又例如,原本短片中女角舉槍指向男角的劇情會因參觀者選擇第六條”No superficial action, no murders, weapons, etc.”而突然轉變 。

我在這裝置嘗試不同組合,看影片相應變化的不同版本,十分好玩 。原本很荷里活、有佈景有華麗服裝有配樂的影片,會因為我選了”No props or set”, “No added sound of music”而變成實景,沒有配樂,演員也換上尋常衣飾。當然也可選“The camera must be handheld”,畫面的分別也是顯而易見 。非常有效地重溫Dogma 95。


整體而言,展覽中丹麥電影史的資料不算詳盡,但也夠一般參觀者掌握重點和發掘趣味 。如果有更多不同相關主題的展品及互動裝置,或許更好 。


Filmtaget 還有一間天台電影院,透明玻璃頂,平常應該會播放免費丹麥短片 (我坐進去看了一會),晚上會賣票播放世界各地的精選舊片。那晚我見到有人開始買飲料進場,原來是即將放映2008年紀錄片Man on the Wire。


現實不也就是Dogma95嗎?沒有濾鏡和非自然光,沒有倒敘回憶,只有當下實景現場發生的事 。人生也確實不用太多內心小劇場和多餘的裝飾 。我在天台上慢慢看着日落,一邊俯視公園裡草地上坐着躺着的人,一邊盡覽靜默的城市建築,這樣的影像,就是足夠讓我難忘的美好片段 。





走進郭利斯馬基的餐廳 — Ravintola Zetor

             


(原文貼於2024年10月8日 Instagram @eddyingdust )

之前幾篇貼文寫過今夏(2024)旅程幾個跟芬蘭導演雅基郭利斯馬基(Aki Kaurismäki)相關的行程 。其實2019年上一次去芬蘭時,也曾去幫襯他當老闆的餐廳Zetor。今年本來也想過再去,但因種種原因沒有成事 。




Zetor餐廳就在赫爾辛基中央車站對面不遠處,非常方便 。Zetor 是拖拉機品牌名字,餐廳裡就放了一架。餐廳裝潢是芬蘭傳統鄉村風,再加「列寧格勒牛仔」風味 — 據說其中一位列寧格勒牛仔有份設計(註:Leningrad Cowboys是郭利斯馬基的電影角色,後來真的成了一隊cult band)。木桌、木椅、木牆、木頭車還加上一頭牛雕像裝飾,牆上掛起尋常鄉村家庭或許也會掛的照片和動物皮毛裝飾,加上偏昏黃的燈光,大概就是我們能想像的北歐傳統鄉村家庭風貌 。





跟「列寧格勒牛仔」系列同樣玩嘢的,是那張仿如報紙的餐牌,而且罕有地有多國語言版本(包括中文) 。賣的也是傳統芬蘭菜 。我點的”Karelian Glory”炖肉據介紹就是來自芬蘭東部的特色菜,被稱為「足以登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遺產名錄」。


郭利斯馬基電影裡的角色,不少在餐廳打工或者是食肆老闆 。餐廳裡有故事、有人情、有社區鄰里或陌生人之間的交集。這也是郭利斯馬基經營多間餐廳與酒吧的原因吧?




星期六, 9月 06, 2025

《White Summer林家謙演唱會 — 盲盒旅程中二元的並存共生》

 一直覺得,林家謙是一位出色的策展人,每次演唱會都能將自己的歌以及為別人寫的歌,經過重新篩選、排序、編曲,再與各設計師、舞台及影像導演等創作人,共同構建一個主題清晰的音樂會體驗,為歌曲重新賦予新意義。如果2022年的《Summer Blues》是關於對美好的不捨從而明白有些事物不能encore只能記住的道理、2023年的《L*underground》是關於透過想像自己的國度來跨越種種限制,那麼2025年的《White Summer》不僅將林家謙的世界觀進一步深化呈現,更透過重新編排的音樂、密集的視覺符號、巧妙的場面設計與台位調度,將無常、光影共存等觀點,於兩小時內環環緊扣地表達出來。 


我留意到屏幕展示credit list時,贊助商後出現的第一個名字是”Concept Created By: Terence Lam”。合理相信,林家謙主導整個演唱會概念,而主題早已在今年兩首新歌〈春日部〉與〈夏日之子〉由黃偉文和林夕的歌詞點出。記得聽過一個訪問,林家謙更正主持人,〈春日部〉並不是關於春天到就一片光明朝氣勃勃。如今看過演唱會再重讀這兩首歌的歌詞,更覺深刻。 這兩首歌(以及White Summer演唱會)以季節包裝,說的是「光暗/善惡共存」、「艷陽就算正好/但潛伏的闇湧起來」、「炎涼無絕對」,但「人人是天氣之子」, 你改變不了天氣變幻但總可以控制自己心內的天文台。


方圓黑白聚散 — 二元、共存、不確定與輪迴

演唱會的主視覺元素自是在台中央,「方中有圓」的巨型「盲盒」/「隨意盒」, 盒子的開關、圓型屏幕的升降,既提昇觀眾的好奇與期待也呼應「不確定」/「柳暗花明」的主題 (當然執行上可更考慮不同角度觀眾的體驗)。「方中有圓」盒子設計還延伸到高空繞場的「紅館360」吊船和觀眾的手燈, 白色立方內轉換顏色的圓形燈光,是簡單而具豐富意涵的符號。 


整個演唱會的核心就是以各種二元對比來突顯兩者並存共生 — 黑白、方圓、冬夏、冷熱 、遠近、聚散、你我、福禍、對錯、生死、群眾vs個人、喧囂vs寂寞、夢境vs現實。林家謙在每場完場前有提到,因為一切不確定,開心時不要太開心, 失落時也不用太悲哀, 因為再順利的日子都會突然出現曲折,但一個盒子關上了另一個又會打開。這又連繫到舞台上另一個元素, 那個圍繞舞台的迴轉帶,看似只是功能性地在台上「運送」表演者,但它卻同時附帶與主題吻合的意義 — 歌者/舞者在上面自動繞台轉動,四面台的觀眾有時看見他們有時看不見, 但終究這是一個循環, 一切都會輪迴 — 光暗如是,四季如是,人生如是。


如此看來,《White Summer》也是有意無意地滲進老莊哲學,像《道德經》「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和《老子》「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一再強調任何事物皆有對立面,而且彼此依賴共存,沒有光就沒有影。到中段出現黑白鋼琴合奏〈難道喜歡處女座〉而拼成仿似陰陽太極圖的圖案, 也是重要意象,再度強調相反的力量會互補、交替,從而達至平衡與循環。


第一章 — 如影隨形的另一重自我

《White Summer》從第一首〈夏日之子〉點題,一身白衣戴白色圓球頭套的舞者伴歌者熱鬧開場,重拍的〈Just Carry On〉後,戴黑色方型頭套的舞者出場, 曲風也驟轉至黑暗或沉鬱的〈停止繁殖〉和〈無答案〉, 從黑白衣人互相角力, 黑白衣人分別一字排開對峙, 以至白衣人全數離場,只餘黑衣人佔據舞台, 到這章的最後,所有舞者退下,只餘一位黑衣人如影隨形跟著林家謙而行,另一個相關主題亦隱現 — 「人亦有兩重自我」,看此刻陪伴你的是黑,還是白。 


第二章 — 在時間轉盤中忐忑的你我

第二章以跳脫活潑的〈聽到你一聲「喂~」, 我沒了〉開始, 這章裡舞台先後出現的圓,分別對應電話盤象徵的忐忑、眼鏡所框住的你我視角, 以及時鐘代表的時間。唱〈你的世界〉時,大部份觀眾只看到盒子外圓形屏幕中的某一個版本動畫 — 可能是男角版本,可能是女角版本。 唯有坐某些角度的觀眾,會同時看到兩面的屏幕、兩個視角的動畫,並發現原來兩面圓形屏幕中間連着眼鏡框。不同版本、不同角度的故事並存共生,只是我們通常都被自己的角度限制, 只能看見自己的世界而想像看不懂的「你的世界」。


到了〈時光倒流一句話〉, 焦點自然集中在林家謙對這首歌真摯而情感到位的演繹, 但整個畫面仍是非常精緻 — 倒轉行的時針、歌者舞者逆時針繞舞台而轉,兩位舞者在迴轉的圓圈上若即若離,以淒美的畫面及愀心的旋律,結束第二章。第二章以期待開始,失落告終 — 悲喜有時, 第三章順理成章以狂歡開始。 

第三章 — 從喧囂到寂寥


第三章盒子打開,一連三首活潑跳脫的快歌,台上舞者連同林家謙如在派對熱舞。 罕有地用了兩首別人的歌 — 〈緊急出口逃生法〉與〈隨意門〉,是從第二章結尾的遺憾延續而來,傷感盡頭的出口可能是逃進熱鬧的人群擺動身體麻醉自己?但其實出口也可能是靠自己「心態換轉/開心可以揀」或「願繼續緊守崗位死性不想改」?到了更熱鬧的〈特倫斯夢遊仙境〉, 開宗明義靠想像建構自己「如此自由」的宇宙,連環發放的煙火與更火熱的舞步將全場觀眾情緒點燃至沸騰,但正正就是在三首歌迎來的高漲以後,要將觀眾從最喧囂拉回最寂寥的境地。


於是,這個舞台上的twist,完美地演繹了〈一人之境〉裡「派對裡凝望…/散去了回望」 的意境。歌者一個人在高台上升高,燈光打在他身上,原本一直在熱鬧舞動的人群,身上還帶著螢光色,在暗黑中逐漸散去。 這一章是關於從群眾中回歸個人, 再走到角落幽幽唱出關於在人際關係中猶豫的〈萬一你是個好人〉。 黑白意象再度出現,黑衣人如影隨形伴着白衣的林家謙。 鋼琴至此終於在台上出現,一具黑一具白, 林家謙與黑衣琴手,一黑一白合奏,鏡頭從高處拍下去, 仿如黑白太極圖像,圓球燈光上上落落,一切平衡而圓滿。 而這個輕爵士版本的〈難道喜歡處女座〉, 原名不就是“alter ego”嗎? 一黑一白,有時相爭,有時和諧。陪伴你找出口與隨意門的,可以是一大群人,可以是那個「萬中之一」的好友, 也可以是另一個自己。

 


第四章 — 感官漫遊中的升降、浮沉與迴旋


第四章先以馬林巴琴清脆的搖籃曲與〈瑪莉晚安了〉為間奏音樂,然後林家謙睡在充滿童趣的床上唱畢〈小林不動產〉, 再來〈靈魂出竅練習曲〉的間奏和「靈魂出竅」的動畫, 這一切都暗暗指向即將出現的將會是夢境或靈魂出竅後的視覺。 那之後是什麼呢?就是廣受注目的「紅館360」 — 林家謙在「方中有圓」的吊船上,圍繞紅館360度,連唱四首歌的同時,舉起相機沿途為觀眾拍照,照片即場投映在大屏幕上。 這一段氣氛再度沸騰起來,除了第一場觀眾未有準備, 其餘各場的粉絲都扭盡六壬希望kiss cam拍到自己。 林家謙在空中與觀眾互mean調侃,全場笑得開懷。但明明一直的鋪排都指向夢啊 — 而四首歌分別關於在天邊海角、在空中、在街頭、在台上台下獨行或同行。「你影我影你影我」,在一片歡樂中我卻想到「莊周夢蝶」— 這場熱鬧的互動是台上或台下的夢?直到唱〈風的形狀〉,前幾首的活潑收起,林家謙隨歌緩緩降落地面,走向另一端唱dreamy的〈free fallin’〉, 懸吊半空的黑衣人在空氣中載浮載沉,身軀在墜下與上升之間擺動、蜷縮、張開,燈光與影像隨音樂輕柔地晃動漂浮,仿如夢醒前那個意識模糊的狀態,在睡夢/清醒之間徘徊。 

清醒過來,就是要面對當下的人生。林家謙坐在旋轉的舞台周邊高高低低地呢喃唱誦〈喃嘸師感官漫遊〉,節奏密集而快速,但人卻氣定神閒,不動而動地緩緩迴轉,兩個黑衣人沿台中央的盒子飛簷走壁,爬高登頂再滑落,都干擾不了喃嘸師的專注 — 「現時亦只有現時」地於時間轉盤上輪迴。來到這章的結尾,我想起1994年電影《暴雨將至》(Before the Rain) 中的一句話”Time never ends. Circle is not round”。從這章充滿童趣的開首,經歷如夢之旅,在紛紛擾擾中升降、浮沉、迴旋,生命也不過如是,「見步行步」,「感官放大/彷似是幼兒」。第四章結束,緊接就是最後一章,從椎心的告別到釋懷的彩虹。


第五章 — 告別與記得

White Summer 最後一章,燈光首先落在銅管樂及敲擊樂手,在台上莊嚴奏出Purcell的“Music for the Funeral of Queen Mary”及林家謙作曲的《人啊人》, 逾三十位穿黑色西裝外套打領呔的舞者列隊進場,營造了肅穆的告別禮氛圍。然後林家謙與鋼琴從台中央的圓圈升起,鋼琴背面是只有框的空心,舞者圍繞中心圓圈坐下, 歌者在舞台緩緩旋轉中彈唱〈某種老朋友〉。 我看的其中一場,是林家謙彈了一小段鋼琴以後,懾人地清唱開首部份, 然後銅管樂與琴聲才全面奏起,黑色西裝舞者在台上慢慢走動、交會、分開。〈某種老朋友〉在每一次的演唱場合都有不同形式編排和視覺元素配合, 但以White Summer這一次最為徹底,林家謙在綿密而高低起伏的旋律中,富感染力地表達了複雜的情緒,台下觀眾屏息靜氣,專注在這magic moment。 黑色西裝舞者圍繞圓圈或坐或站或走,舞台上簡約得來卻各種符號紛呈 — 人來人往、聚/散、動/靜、哀/榮、生/死。 


我一向對〈某種老朋友〉有一種解讀 — 那個「老朋友」可以是從前的你自己、那個已經變得陌生的自己。放在White Summer的脈絡中, 這個角度的解讀也可成立, 用一場儀式告別昔日的某個自我、某段日子、某些人來人往的片段。接着〈記得〉將椎心的感覺延續,林家謙數度情緒爆發也牽動觀眾的情感。 「請記得/誰和誰掠過」, 黑色西裝舞者手牽手圍繞台中央圓台一圈, 是感傷的終結, 也是釋懷的開始。 「我感激曇花盛放/那記憶最後還是愛」。 

在兩首沉重而讓人毛管戙的歌曲以後,需要情緒的出口。〈春日部〉奏起,燈光明亮起來,舞者脫去黑色西裝和領呔,胸前掛上大大一顆紅色的心,開始活躍地跳動起來, 分成幾組,仿如朋友般無拘無束地嬉戲。 懸掛的圓形屏幕播放着動畫 — 四季與天氣不斷轉換, 動畫中人仍然好好站着面對一切變幻。〈春日部〉的旋律曲折起伏, 明亮的表面藏有暗湧。 林家謙拿起指揮棒指揮着,台上舞者自由跳脫、屏幕動畫中時光與環境繼續流轉、 彩虹燈光與彩色紙碎洒下,在管弦樂與樂隊的澎湃合奏中,歌者唱着「不要悲哀/哪一天陽光再度轉暗/先為我所信/為我所愛再賽」,洗滌那些難以言喻的傷口,也欣然迎接未知的天氣、擁抱下一次未知的美好或傷痛。 

〈春日部〉後,林家謙才首度正式跟觀眾講話,提及一些他想表達的訊息,進一步強調White Summer的概念 — 白色是由三原色組成,底下有我們看不到的色彩。 夏天天氣多變,我們無從預測但晴雨都總會過去,悲喜都有盡頭,有意料之外的高低曲折, 人生旅程才圓滿。「開心時候不要太開心,悲傷時候也不要太depress」大概就是林家謙最想觀眾記得的take away。之後,以銅管樂、鋼琴及定音鼓伴奏的〈普渡眾生〉結束兩小時結構嚴密的White Summer主體五個章節。 台上盒子關上,屏幕展示製作團隊人員名單的同時,弦樂與銅管樂手以類室樂的風格奏出〈邊一個發明了encore〉, 是一場精心別緻而美麗的安排。 


結語

欣賞林家謙將嘉賓環節放到最後一首歌之前, 既不影響White Summer主體的結構,也令嘉賓環節別具意義 —打開盲盒,迎來一位跟林家謙成長時相關的女歌手,談一些相關的少年往事 (例如第一張買的cd,第一次看的紅館演唱會),再扣連演唱會最後一首歌〈有你聽我的故事〉(除了Jace 和Kirk T擔任嘉賓的兩場, 原因網上可見各種猜測, 不贅)。 最終嘉賓環節成為網上熱話,鋪排到最後一場,當人人對神祕嘉賓有極高期待時,卻以打開是一個空盒帶出「翻開了無數情節/ 到最後都沒有那些事」, 於是又再回到主題, 快樂不會一直延續,打開下一個盒可以是失望, 你想像某些事存在但現實可能沒有。這是一個非常聰明而高章的安排,其後再twist而從觀眾席帶來一位出乎意料之外的嘉賓, 雖沒與主題脫離,但不及打開是吉盒、自己就是自己的嘉賓、今天的林家謙就就是六歲林家謙的童年偶像這些意涵俐落而深刻。 〈有你聽我的故事〉唱畢, 盒子關上 (除了最後一場),歌詞投影在盒子上, 正式完結了White Summer。 


總括而言,White Summer主題清晰而深邃,正如文章開首說過, 這是一場策展,混雜大量設計、當代劇場與舞蹈表演、形體動作、動畫等, 連同場外場內的各式體驗,將不同背景的歌曲連結起來,貫徹地鋪陳出主題與新意義。林家謙明顯不想重覆上兩次演唱會的形式, 或令部份觀眾感到不熟悉甚至失望 (這亦關乎個別場次的技術問題)。 但White Summer 大概是有更多餘韻、更多解讀趣味的音樂會。不清楚林家謙與蔡德才今次的合作情況如何, 但想起他找蔡德才其中一個原因可能也包括「六歲就聽他製作的歌」,Jason的音樂也曾是他的音樂養份?此外,幾次管弦樂與敲擊樂的應用都將歌曲營造的情緒與氛圍推到另一層次。林家謙的showmanship大大進化 — 由三年前的謹慎規距,到這次在唱歌、跳舞以至與觀眾互動都更自信更揮灑自如。林家謙是屬於那些現場演出比錄音更動人的歌手,細節如停頓位或尾音等的微小轉變, 都讓情感表達得更淋漓,更能將感染力幅射開去。如他所說,「人人是天氣之『指』」,也許我們都可以指揮自己的心境, 策展自己的音樂會,無論任何天氣,都可跟光與影、善與惡、幸運惡運,快樂憂愁, 好好並存, 好好跟艷陽與風雨輪流嬉戲。 


星期六, 8月 30, 2025

訪郭利斯馬基的電影院Kino Laika


(原文貼於2024年10月5日 Instagram @eddyingdust )

九月初某天,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巴士路程,我從赫爾辛基抵達市鎮Karkkila,為的就是要到訪Kino Laika — 一間由雅基郭利斯馬基(Aki Kaurismäki)導演創建的電影院 。

年初看過關於這家戲院的紀錄片”Cinéma Laika”(《阿基有間電影院》, 2023),就已經對它的背景有一定認識 。沒想到我不單能親臨現場,而且還能獲得另一位創辦人、Aki的拍擋Mika Lätti為我親自導覽戲院 !(這其實是錯有錯着,我沒有留意到戲院和附設的咖啡店在9月初會於星期一、二休息,當我出發前私訊他們IG詢問其他問題,Mika回覆時我才知道戲院當天不開放,但Mika說也沒關係,他可以帶我進去看看 。)

Karkkila人口只有約八千多。每年夏天都會居於此鎮的Aki導演,2021年時看中這個原是工廠的空間,便跟作家朋友Mika一起,把廢棄的舊廠房翻新活化成為一所戲院 。整個廠房範圍Ala-Emali很大,還包括其他商舖,有如當地一個社區文化中心 。

踏進戲院大堂,首先見到曾經出現在電影《心靈港灣》(Le Havre, 2011)的一面招牌”La Moderne” 。這裡還有酒吧/咖啡廳、會議室和展覽空間,既保留原工廠的特色(如磚牆),又處處顯露Aki的美學風格 。會議室的藍色牆身和紅色窗簾,把我直接拉進郭利斯馬基的電影裡 。”Laika”也是Aki 愛犬的名字,大堂牆上掛起《心靈港灣》和《波希米亞人生》(The Bohemian Life, 1992)各三張劇照,都可見Laika的身影。

友善的Mika 打開放映廳大門讓我進去參觀 。遺憾沒機會在此看齣郭利斯馬基電影 。放映廳旁有酒吧,也是曾出現在Aki電影裡的佈景。

二樓剛好有展覽,展出攝影師Marja-Leena Hukkanen歷年來為郭利斯馬基電影拍攝的劇照 。身為影迷,而且剛剛在「窮風流 冷幽默: 雅基郭利斯馬基回顧展」看了他的十四齣舊片,能夠在這獨特的工廠改建空間邊走邊細看他電影的精彩定格,實在是難以形容的激動 。

電影院從設計以至裝修,郭利斯馬基都有親自參與,落手落腳。一間廢棄舊工廠,滿載社區的記憶,如今重新成為居民聚首的空間 。計劃得以實行,除源於郭利斯馬基對電影的熱愛,深信Karkkila 需要一家戲院,更與他電影裡常出現的主題與精神一脈相承 — 生活多艱難,只要鄰里甚至陌生人們聚在一起,有酒有咖啡有電影有音樂,互相扶持,或許就能好好過日辰,期待柳暗花明 。

衷心感謝Mika親切的接待,不僅帶我參觀電影院的各個角落,為我詳細講述Kino Laika的故事,更介紹當時在場的同事和家人給我認識 。郭利斯馬基電影裡的人物大多外表冷冷的,但我多次到訪芬蘭,都能感受到他們對外國人如我的熱情與真誠 。尤其是這次跟Mika的見面,實在讓我感激不已 。

紀錄片Cinéma Laika花了一些篇幅拍戲院旁邊的河流 。那天,我就在遙遠的北歐小鎮,沿着這河邊散步,靜觀河水流動,聆聽樹林中急流的奏樂 。這是一種好比電影的魔幻 — 它可能只是一道風景、一個小片段,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日才能重訪這地,但或許這些短暫的時光又會影響我人生的某些路向 。當我望着流動的河水與雲,心裡免不了又響起《流雲》(Drifting Clouds, 1996)完場的那首歌 — 


“But the clouds are drifting away, you try to reach them in vain - the clouds are drifting far away, and so am I...” (英譯)

(P.S. 我還把bc @broadwaycinematheque 的兩個郭利斯馬基襟章帶去送給Kino Laika,這樣好似把兩家戲院連繫起來 。期待bc會再放映Cinéma Laika)

星期四, 8月 21, 2025

訪郭利斯馬基的Buenos Aires Cafe


(原文貼於2024年9月22日 Instagram @eddyingdust )

在雅基郭利斯馬基電影《落葉》(2023)中,有一場戲是女主角與友人在咖啡店,喝着凍飲,議論「男人是/不是豬」 。鏡頭清楚顯示店名Buenos Aires Cafe/Bar (這算是郭利斯馬基為自己的店植入宣傳吧?) 。


9月初我終於踏進這家咖啡店 。其實前幾年來赫爾辛基時,應該曾路過這店幾次,因為我就住附近 。但它比較低調,店名Buenos Aires也難吸引我停下來,就多番錯過了 。


這裡有幾塊大玻璃窗,晴天時倒映着對面街的小公園和尋常社區住宅 。走進店裡,就完全是雅基郭利斯馬基的美學風格 — 牆身是典型的紅與綠,燈光與色調偏冷,店員是一種親切的酷 。

有一邊紅色牆上掛着布烈遜《錢》(L’Argent)(1983)的大幅海報(也曾在雅基電影出現) 。意外地,我還看見另一邊牆上掛著郭利斯馬基愛將Matti Pellonpää 的黑白照片— 同一張照片就曾掛在《扑頭前失魂後》 (The Man Without a Past) (2002)一場酒吧戲的牆上,以懷念這位於四十四歲離世、跟雅基合作無間直至1995年的型格演員 。我竟能親眼看見這張極具意義的照片!


我跟《落葉》兩位女角一樣,坐在靠窗的位置。雖然晚上七點外面陽光還很燦爛,但我沒有要凍飲,還是點了espresso,腦海裡回帶一次她們的對白:


「男人都是豬!」

「才不是!豬既聰明又善解人意。」

「你說得對。為牠們乾杯!」





星期二, 8月 19, 2025

往芬蘭看Maustetytöt音樂會兼於帳篷再看《落葉》

(原文貼於2024年9月19日 Instagram @eddyingdust )

闊別五年後,第七次到訪赫爾辛基,其中一個主要節目,就是要參與Helsinki Festival,欣賞在阿基郭利斯馬基《落葉》中讓人驚艷的兩姊妹組合Maustetytöt的現場音樂會 ,而演出前還有《落葉》放映及座談會!


場地在Huvila,位於市區Töölönlahti Bay 與Eläintarhanlahtiy Bay旁,是每年八月於Helsinki Festival 期間才開放的演出帳篷 。我從市中心散步穿過偌大的Töölönlahti Park走向會場,旁觀本地人在各適其適地享受周末,望着陽光洒在海灣 — 這段路程,為我期待而久的節目,掀起了美好的序幕。



Huvila帳篷可容納1300觀眾,當然少不了餐飲區,芬蘭人都在熱鬧地喝酒聊天等開場。那晚是8月31日,6點鐘陽光還很燦爛地照進帳篷。首先是映前座談,雖然我完全聽不懂,但能近距離望見女主角Alma Pöysti,還跟隨同場本地人一起拍掌一起笑,也是很奇妙的體驗。然後,第四次在大銀幕看《落葉》,而且就在芬蘭本地啊!每場戲我都很熟悉了,但在現場感受當地人的反應 (例如說到世界盃芬蘭跟巴西爭冠軍那段對白時的爆笑),也是別具意義。


戲肉自是Maustetytöt逾一小時的演出。她們的專輯我早已經聽熟了,現場還是被她們超酷的演出震懾。兩姊妹一個彈結他,一個彈鍵琴,沒有多餘的表情與動作,舉手投足都是冷冽的型 — 有幾下在keyboard上的手起手落實在酷到我哇出來。歌詞聽不懂不重要,大概都散發着那種「世界很爛,我也很糟,但別管我,我有我過我生活」的氣味,橫眉冷眼,但簡明爽朗裡面也許藏着纍纍傷痕,低迴都要有種節奏,控訴都要有種亮麗 。


她們唱出《落葉》裡出現的歌曲”Syntynyt suruun ja puettu pettymyksin” (「生於悲傷 身披失望」)時,還是聽得我很激動。好像漠不經心若無其事,但在旋律節拍層層推進下,就像一邊聽着窗外的風雨,一邊守在自己窩裡自斟自飲,回首自己人生的殘缺,為自己的愧疚乾杯。多麼矛盾的世界與人生。台上台下沒有為誰管理表情,大家只是微微搖動身體。沒有翻滾的情緒,但就是錐心。

演唱會結束,我離開場地,晚間氣溫原來已跌至12度 。這對我們香港人來說已要發寒冷天氣警告,但對芬蘭人來講,那不過是夏末初秋的微涼 。我踏着落葉,繼續走我要走的路 。

星期六, 8月 16, 2025

哥本哈根 Coffee Collective 的下午 — 從hygge的啟發開始

(原文貼於2024年9月15日 Instagram @eddyingdust )

到哥本哈根食品市場 Torvehallerne 時,除了(再一次)吃Smørrebrød (開放式三文治),品嚐海鮮、魚餅等之外,更重要的是到得獎咖啡品牌Coffee Collective喝咖啡。雖然每次在歐洲旅遊都大量喝咖啡,但因為自己的行程安排,喝知名精品咖啡的機會還是不多。這次少有地終於可以喝到北歐的手沖精品咖啡。


雖然我到的這家Coffee Collective只是食品市場裡的一個角落而不是他們的店,但還是非常美好的體驗。那是8月底的一個下午,我坐在窗邊,一邊慢慢喝著咖啡,一邊在寫明信片給重要的人。外面陽光燦爛,幾乎讓我睜不開眼。但我還是享受這道撲面而來熾熱的陽光(而我忘了搽防曬) 。總喜愛夏天的北歐,陽光明亮但沒有南方那種令人難熬的酷熱,而是從藍天直擁過來的暖烘烘,像是要幫你把一身的灰暗溶掉,為你重新點燃心中那荒廢了的壁爐。(陽光亮得我手機螢幕都讀不到,乾脆放下)

咖啡水準很高。我喝完後在市場逛完吃完一輪忍不住又再回來喝多一杯espresso,還買了一包豆帶回家。丹麥人hygge式生活風格數年前因為一本全球暢銷書廣受討論。作為一個旅客,不敢說自己跟丹麥人能學到幾多 (也無法盡學),不過能有這麼一段在遙遠異地感受當下陽光及咖啡香的時光,又在透過寫明信片與友人連結,也是一種難忘與值得感恩的簡單幸福感。而從這裡開始,從hygge的啟發開始,要好好為自己重新經營愉快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