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芬蘭第二大城市Espoo的EMMA (Espoo Museum of Modern Art),我看見停泊在室外的這艘塑膠飛船 。這個由建築師Matti Suuronen設計的塑膠房子The Futuro於1968年首度面世,是當時芬蘭國內外熱話 。外形像艘怪誕太空船,內裡仿如玩具太空艙,卻五臟俱全,齊備一間住宅的各種設施(雖然睇落好膠)。後來因為石油危機,價格過高,無法如願大舉進軍市場,如今只剩寥寥可數的空房子,散落世界各地 。六十年代太空時代的前衞住屋想像如今成為AI年代的懷舊玩具 。
2024年再訪丹麥,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為了到訪十多年前錯過但念念不忘的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美術館遠離哥本哈根市區,位於厄勒海峽(Øresund)沿岸,是罕有能將藝術品、建築物、花園與海景融為一體的博物館。我原本計劃由中午逛到黃昏,然後趕及回到市中心晚餐,結果還是逛到晚上,留在博物館cafe晚餐,卻也就意外地體驗到室外雕塑公園的日與夜。
Filmtaget是今年(2024)夏天才啟用的全新電影文化空間,位於哥本哈根的丹麥電影學院(Det Danske Filminstitut)天台 。這裡有非常開揚的景觀,可以不受阻擋眺望蔚藍天下的一大片綠以至老建築的各種線條。但我來這裡當然不只為了俯瞰城市風光,而是要參觀置於這個露天空間的丹麥電影常設展覽 。
我在這裝置嘗試不同組合,看影片相應變化的不同版本,十分好玩 。原本很荷里活、有佈景有華麗服裝有配樂的影片,會因為我選了”No props or set”, “No added sound of music”而變成實景,沒有配樂,演員也換上尋常衣飾。當然也可選“The camera must be handheld”,畫面的分別也是顯而易見 。非常有效地重溫Dogma 95。
清醒過來,就是要面對當下的人生。林家謙坐在旋轉的舞台周邊高高低低地呢喃唱誦〈喃嘸師感官漫遊〉,節奏密集而快速,但人卻氣定神閒,不動而動地緩緩迴轉,兩個黑衣人沿台中央的盒子飛簷走壁,爬高登頂再滑落,都干擾不了喃嘸師的專注 — 「現時亦只有現時」地於時間轉盤上輪迴。來到這章的結尾,我想起1994年電影《暴雨將至》(Before the Rain) 中的一句話”Time never ends. Circle is not round”。從這章充滿童趣的開首,經歷如夢之旅,在紛紛擾擾中升降、浮沉、迴旋,生命也不過如是,「見步行步」,「感官放大/彷似是幼兒」。第四章結束,緊接就是最後一章,從椎心的告別到釋懷的彩虹。
第五章 — 告別與記得
White Summer 最後一章,燈光首先落在銅管樂及敲擊樂手,在台上莊嚴奏出Purcell的“Music for the Funeral of Queen Mary”及林家謙作曲的《人啊人》, 逾三十位穿黑色西裝外套打領呔的舞者列隊進場,營造了肅穆的告別禮氛圍。然後林家謙與鋼琴從台中央的圓圈升起,鋼琴背面是只有框的空心,舞者圍繞中心圓圈坐下, 歌者在舞台緩緩旋轉中彈唱〈某種老朋友〉。 我看的其中一場,是林家謙彈了一小段鋼琴以後,懾人地清唱開首部份, 然後銅管樂與琴聲才全面奏起,黑色西裝舞者在台上慢慢走動、交會、分開。〈某種老朋友〉在每一次的演唱場合都有不同形式編排和視覺元素配合, 但以White Summer這一次最為徹底,林家謙在綿密而高低起伏的旋律中,富感染力地表達了複雜的情緒,台下觀眾屏息靜氣,專注在這magic moment。 黑色西裝舞者圍繞圓圈或坐或站或走,舞台上簡約得來卻各種符號紛呈 — 人來人往、聚/散、動/靜、哀/榮、生/死。
有一邊紅色牆上掛着布烈遜《錢》(L’Argent)(1983)的大幅海報(也曾在雅基電影出現) 。意外地,我還看見另一邊牆上掛著郭利斯馬基愛將Matti Pellonpää 的黑白照片— 同一張照片就曾掛在《扑頭前失魂後》 (The Man Without a Past) (2002)一場酒吧戲的牆上,以懷念這位於四十四歲離世、跟雅基合作無間直至1995年的型格演員 。我竟能親眼看見這張極具意義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