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7月 17, 2008

向觀眾招手 與觀眾挽手 — 從2007年觀眾拓展的現象說起

在剛出版的《香港戲劇年鑑2007》(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出版)中,「專題論述」部份有我寫的一篇文章〈向觀眾招手 與觀眾挽手 — 從2007年觀眾拓展的現象說起〉, 先簡述「觀眾拓展」(audience development)的部份學術觀點,以此出發,討論2007年間香港在拓展戲劇觀眾方面的例子及現象,並試探未來的可行方案。全文請參閱《香港戲劇年鑑2007》(頁40-45)。選段節錄如下:

……一般來說,觀眾拓展是指吸引「新觀眾」或培養現有觀眾的看戲忠誠度(loyalty),換句話說是要提高觀眾的「量」(quantity) 和「質」(quality),而不單是游說他們買某一兩場節目的門票。所謂「新觀眾」 是指那些本來不大會看戲劇的人 (包括從未或甚少觀賞的、或流失的觀眾)。觀眾拓展活動的目的就是要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戲劇,拓闊觀眾層面,並維繫他們成為戲劇演出的長期捧場客,當中的重要手段是要去除那些讓觀眾卻步的障礙 — 包括地理、經濟、心理、社會等各種原因 。
然而,觀眾拓展不應只是從吸引戲劇消費者、增加票房的經濟角度著眼。借用 Kawashima (2000, 2006)的分析框架 ,我們可從四個不同模式去理解觀眾拓展,包括延伸行銷 (Extended Marketing)、品味培育(Taste Cultivation)、觀眾教育(audience education)及外展(Outreach)……
……本文藉2007年的部份案例,並引用前述Kawashima的理論為框架,試圖勾劃過去一年戲劇界在觀眾拓展方面的現象及趨勢 —「融入生活」、「遊走網絡」、「手牽音樂」、「呼朋喚友」、「談天說地」、「走進社區」……
……然而,很多老問題仍然普遍,仍需各方努力解決。關鍵其一是劇團需了解觀眾、了解社會環境和了解自己,認清劇團目標與定位,從而制訂適合劇團的觀眾拓展策略,並與觀眾持續對話,而劇團亦需掌握資訊 (例如市場調查數據),並就現行的觀眾拓展項目適時進行成效檢討及調校。其二是劇團之間應在拓展觀眾方面緊密聯繫,既可交流實踐經驗、分享知識,亦可組成群體(community)共同向觀眾推廣戲劇,培育觀眾欣賞不同風格。可是,知易行難,這建議向來是本地藝術圈的困局 。其三是劇團、戲劇圈與社會各界 — 政府、商界、教育、傳媒、社福機構、其他藝術組織等,應作長期而具策略性的多元互動協作,將戲劇滲入各階層的生活中。其四是政府該制定政策配合……

《香港戲劇年鑑2007》詳盡紀錄了全年戲劇演出及相關活動的資料,「專題論述」的作者還包括林克歡、周凡夫、張秉權、盧偉力、陳國慧、小西、祝雅研、梁偉詩、陳瑋鑫等。現己出版。

註:
Kawashima, N (2000) Beyond the Division of Attenders vs Non-attenders: A Study into Audience Development in Policy Practice. Coventry: Centre for Cultural Policy Studies, University of Warwick
----- (2006) ‘Audienc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Inclusion in Brita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2:1, 55-7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