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3月 19, 2008

我的第十八年電影節之18變與不變

01 我寫

去年有寫: 《我的第17年電影節的17種囉唆》
前年也有寫: 《過節: 我的第十六年HKIFF》

今年繼續寫。

02 票價

正場票價由去年的55元加到今年的60元,惹來議論紛紛。我翻查一下歷屆訂票手冊,回顧一下這十八年來的票價變化:

1991: 30元
1992: 36元 (+ 20.0%)
1993: 38元 (+ 5.6%)
1994: 40元 (+ 5.3%)
1995: 42元 (+ 5.0%)
1996: 48元 (+14.3%)
1997: 52元 (+8.3%)
1998: 52元
1999: 55元 (+5.8%)
2000-2007: 55元
2008: 60元 (+9.1%)

這樣一查才發現,原來1998年以前(即是金融風暴前),票價是年年加的,而且會離譜到加十幾二十個巴仙。而原來55元這票價已足足維持了9年沒變。如今通漲來了,票價也就要加了。

03 場地

1991年只有6個放映場地 –
文化中心大劇院、大會堂劇院、太空館、上環文娛中心、普慶戲院、西灣河文娛中心

2008年共有11個放映場地 -
文化中心大劇院、大會堂劇院、太空館、科學館、會展演講廳、電影資料館、藝術中心Agnes b 電影院、UA朗豪坊、UA時代廣場、UA太古城 、The Grand Cinema

1992-2007中間這十六年,曾經成為電影節放映場地的有:

大會堂演奏廳、新華戲院、文化中心露天廣場、沙田大會堂文娛廳、屯門大會堂文娛廳、百老匯電影中心、葵青劇院演藝廳、嘉禾港威電影城、新港戲院、影藝戲院、葵青劇院演講室、添馬艦、UA金鐘

以上場地,我大部份都到過 (除了屯門、沙田)。最劣的首推UA時代廣場 (我沒去過UA太古城,可能更差)。最好的毫無疑問依然是文化中心。太空館幾時都坐得好辛苦。

請問什麼時候才肯將UA院線剔除? 電影未完即趕觀眾走、觀眾尚在排隊進場就開始播片、放映時燈光太亮、觀眾要在馬路邊排隊等,這是什麼樣的戲院? 為什麼仍要逼我去這樣的戲院? 是的,我食言了,去年我說過不會再選UA的場次,但今年好幾部片只在UA放(主要是捷克片),實在無奈。

04 日期

1991年的電影節節期是3月28日至4月12日共15天。

自2007年開始,正式節期加至22天,另緊接Part II回顧展。

2008年正式節期3月16日至4月6日共22天,緊接Part II 回顧展(楊德昌、英瑪褒曼、若松孝二)由4月11日至5月4日。稍為休息後, 很快又到夏日電影節。

影期愈拖愈長,方便主辦單位谷人數,搵贊助,但也容易顧此失彼,太散太亂,行政細節錯漏百出; 觀眾看似多了選擇,但時間有限,增多的電影似有若無。

05 訂票

十多年來,我都是在郵購訂票開始的第一天早上,親到(或託人到) 文化中心或大會堂的「收集處」交訂票表格,一了百了,然後準時收票。

前年初嘗用網上訂購,被折騰了一整個早上。去年網上訂票的大災難惹來怨聲載道,我的遭遇已算較幸運,但也煩得要命,而且要很遲才收到票。 。

今年我因為在訂票首天早上剛巧要到中環出席研討會,於是順道就把填好的表格交去大會堂。幾天後就收到票了,多好。

但有些事情不應該回頭。網上訂票應該是方便、準確的。似乎今年情況是改善了,以後可以繼續更好嗎?

06 手冊

1991年的訂票手冊是211mmx187mm.
2002-2004轉用282mmx141mm
2005年起是282mmx282mm

我最喜歡2002年至04年的開度,方便攜帶和翻閱。最討厭現在一大本,難帶難揭。當然我明白因為片多了,廣告多了,贊助多了,所以就需要這種夠大夠壓場的尺碼。要顧面子、要夠豪夠大。然而,我們這些用家的需要,還能排到第幾位?

07 封面

2002年以前,電影節的主辦單位是市政局/臨時市政局/康文署,封面的設計大都是典型的政府式設計,穩穩陣陣沒甚麼性格,加上早期尚未進入彩色繽紛的年代,平鋪直敍,出現最多的就是各種菲林(底片)和電影攝影機的變奏圖案,另外加上各款「眼睛」圖案,年年跳不出這幾個符號。那個年代,主角是攝影機、菲林和觀眾的眼睛。

2002年至2004年,藝術發展局接辦電影節。封面色彩奪目,有麥家碧畫的蝸牛(2004),有森林裡的動物 (2003)、有滴眼藥水的影痴男女 (2002)。那個年頭,主角是創意、幻想和看戲的愉悅。

2005年起,主辦單位就是獨立的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了。05年是站在紅地毯上拍的主觀鏡、06年是盞盞燈光強力照射, 07年是劃了位給一眾明星名導的電影院座位、08年是幾十部照相機高高舉。

這個年頭的主角是誰? 別傻了,觀眾如你和我,有機會走上紅地毯、會有許多燈光照射著、會有名牌掛在座位上、會有機會被幾十部攝影機對準拍攝嗎? 我又不是梁朝偉。

08 資訊

作為電影節觀眾,十多年前選電影時,除了依賴小冊子的文字迷魂陣以外,就只可信賴康城柏林威尼斯三大影展的選擇。偶然也可以參考報章和尚未腐爛的電影雙週刊,或者讀讀來自外地的電影雜誌等。

逐漸進入網路年代,開始可以搜尋電影資料。世界各地的電影節也愈來愈多,乜獎物獎泛濫。電影節主辦單位也和各大媒體打好關係,公關介紹稿頻頻出現於大小報章雜誌。

到了近幾年,很多trailers都可以在網上看到,世界各地影評人或bloggers的評論也可隨時閱讀 (然後就會發現官方小冊子裡很多中文介紹根本就是從這些地方移植過來的)。資訊如恆河沙數,link來link去,隨時花你半小時看片段/資料/評論來決定該不該買一部電影的票。

資訊多了,我們的決定會更準確嗎? 嗯……

09 戲橋

市政局/臨市局/康文署年代的電影節,每場必會派發該部電影的中英文介紹文字/導演的話一張,也即是每年電影節特刊當中的一頁。這種類似六十年代「戲橋」的印刷品,其實是為了符合當時凡政府主辦節目必須要有場刊的規定,有意無意間重拾在市面早已失傳的「戲橋」風味,也成為我這一代電影節觀眾的回憶。

脫離政府以後,主辦單位因成本考慮自然不再奉送「戲橋」。要讀就只可砌夠訂票數量等送特刊,或掏腰包買,又或在開場前、散場後,與一堆人圍看門外的佈告板。

10 策略

去年我已經說過,「……吸引新觀眾是好事。但是,沒有周詳的培養觀眾計劃,沒有凝聚觀眾參與的方案,只靠明星效應、綽頭片或媒體宣傳引爆,又能留得住多少個一時興起的新觀眾? ……現在電影節對老顧客的態度是話之你,總之將大部份資源心機放在吸引新顧客。我不是說不該討好和吸引新客,只是舊顧客/老影迷的感受不應該如此被忽視……」

我想近年電影節的問題,部份源於「無咁大個頭要戴咁大頂帽」,而那頂「帽」除了充「大」以外,其實並不怎麼美,只不過是人有我有的款式 (大show呀, 酒會呀, 紅地毯呀, 衣香鬢影之類),但花了大部份資源和時間去處理那頂帽,其他衫褲鞋襪的配搭就錯漏百出,在細節的處理上得過且過,馬馬虎虎,於是一次又一次讓買票進場的觀眾哭笑不得,沮喪難堪。(請閱公園仔所寫的案例 - 2008年, 2007年)

我明白電影節資源不足、人手短缺、經費難找、推廣不易、地區競爭激烈。我仍然欣賞和感激電影節每年帶這麼多的電影給香港觀眾。但這樣不是應該更加珍惜,更花心思善用一元一角、一分一秒嗎? 好的市場策略,不能只顧公關效果,不能只求夠grand夠noise,不能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的。先想想電影節的目標其實是什麼,問問觀眾/參與者需要的其實是什麼,「大」、「多」、「豪華」未必是必然的答案,也不一定是解決資源短缺的最佳方法。任何電影和任何觀眾,都需要主辦者盡力了解和尊重的。

11外展

在「觀眾拓展」(audience development) 政策的範疇,有一項叫「文化包容」(cultural inclusion),目的不是要吸引更多觀眾來消費文化節目,而是將藝術節目帶出常規場地以外,讓一些過往沒有機會接觸該種藝術的人(例如沒能力負擔票價者、偏遠地區的居民等)也能參與。過往電影節也曾有過免費的露天放映活動。電影節談「觀眾拓展」,有想過「文化包容」這方面嗎?

12 翻譯

以前,有中文字幕的片就代表已有發行商買下,可留待上正場才看。近幾年,因為有字幕機和字幕贊助機構,很多不會上正場的電影也有中文字幕,從前的民間小智慧早已失效。

近幾年「與製作人會面」的映後座談會常常教人氣結 – 不少翻譯人員的水準真是讓人側目 (當然也需公平點說,有時有一些是不錯的)。本來座談會的時間已緊迫 (其實為什麼一定要緊迫?),但翻譯們常常拖拖拉拉詞不達意,誤譯比比皆是 (以我可聽懂的英語或普通話而言)。如果又是預算費用不足的問題,那又回到之前談的 – 不是加了個名字在嘉賓名單上便砌夠數功德完滿, 花心思想想觀眾和嘉賓感受好不好?

13 李康生

從1993年的《青少年哪吒》開始,到今年的《幫幫我愛神》,16年間,我們一直在電影節看見李康生 - 《河流》、《放浪》、《洞》、《千言萬語》、《你那邊幾點》、《不散》、《黑眼圈》。我們從他那張年少憂愁的臉,看到今天這一張滄桑深沉的臉。我從他臉孔的變化,窺見歲月,窺見自己。

2004年他隨自己的導演首作《不見》來電影節時,已略提過《幫幫我愛神》的構思。一轉眼就這麼四年了。

14 楊德昌

1992年電影節放映4小時版《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本買了票,但臨時出了點狀況,只得放棄進場。幸好此後我有機會在藝術中心補看,不然將是一大遺憾。

1996年電影節首映《麻將》,場地在會展。我記得完場時有很多人圍著楊德昌問問題、討簽名,我的背包裡其實有帶著《牯嶺街》的劇本,但見太多人而我那一刻覺得不太喜歡《麻將》,所以就在楊導的旁邊走過、離開……

2001年四月,我坐在文化中心大劇院看《一一》,壓抑著非常沉重的心情,眼淚不受控地湧出來。完場後我跑上前聽楊導演的座談,卻不慎扭傷腳,痛了超過一個星期。

我沒有想到,在電影節再看楊德昌的電影,已是他的紀念回顧展。

相關文章:〈向楊德昌導演致敬:小四·香港·一一〉

15 趕場

很多年前,我常要趕場。坐天星小輪來往文化中心和大會堂之間,或坐巴士或急步穿梭於文化中心與科學館之間,爭分奪秒,早午晚餐常常也沒時間吃。

近年看的電影少了,節期拖長了,場次之間的時間也較早年的充裕,趕場的情況也因此愈來愈罕有。現在最不方便的,是不能坐小輪來往文化中心和大會堂 – 誰要跑那段長路?

16 座位

我對座位有一種偏執,總是堅持要坐在觀眾席右方較前排的位置。年紀大了,開始坐得稍後一點,不過仍是那一帶的通道位。要找我的話,一定找到。

17 朋友

我喜歡在電影節碰見許多熟悉的或久違了的朋友,有很多朋友可能就只會在這幾天相遇,碰面時大家驚嘆原來又一年了。

十八年來的電影節,人來人往。「閉起雙眼你會掛念誰,眼睛張開身邊竟是誰」。是電影,也是那些曾經出現在電影節場地的人和事,讓我,滿足到落淚。

所以,各位新知舊雨,請過來打個招呼聊聊,我總坐在那裡。

18 時間表

每一年電影節我都一早訂好票、排好時間表。1991年我只看5部,最高紀錄是1995年,兩星期間看了34部電影,我大概不會破這紀錄了。 (也許待我退休才可考慮 – 但我退休時還有出街睇的電影節嗎?)

近年都是維持看二十部上下,今年會在三星期的正式節期內看23部,加上四、五月份Part II 回顧展一個月內看8部,其實時間應該是蠻鬆動的。希望我能有時間、有精神全部看完。 電影節快樂。

21/3 Alexandra 亞歷山迪拉
22/3 幫幫我愛神
22/3 Buddha Collapsed Out of Shame 立地無佛
23/3 意
24/3 Reclaim Your Brain 收視大騎劫
24/3 The Band’s Visit 警察樂隊來訪時
24/3 You, the Living 人啊,你為什麼
26/3 左右
28/3 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冰中漫行
30/3 It’s a Free World… 假自由之名
30/3 蝴蝶
30/3 I just didn’t do it 儘管如此我沒做過
1/4 Killer of Sheep 宰羊人
1/4 Divided we fall 笑看風雲過
2/4 立春
3/4 Romance of Astrea and Celadon 牧羊人之戀
4/4 The Counterfeiters 偽術大師
4/4 I’m not there 七個角色尋找卜戴倫
4/4 The Banishment 婚姻休止符
5/4 Mala Noche 夜未央
5/4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風吹麥動
6/4 Paranoid Park 迷幻公園
6/4 Grandhotel 捷克有間大酒店

「一一重現楊德昌」及「不朽的英瑪褒曼」

20/3 一一 (其實我7年前已在文化中心/戲院看過本片兩次,也擁有DVD, 但今次還是忍不住要到戲院再看……誰曉得還有沒有機會……)
12/4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上次看原來已是15年前……天啊……難道我可以錯過嗎?)
18/4 The Wild Strawberries 野草莓
18/4 The Virgin Spring 處女之泉
25/4 Through a Glass Darkly 對鏡猜謎
25/4 The Silence 沉默
26/4 恐怖份子
27/4 海灘的一天
3/5 Persona 假面

連結:
香港國際電影節
香港國際電影節網上筆記連線

6 則留言:

gar~* 說...

謝謝你的歷年比較~!
我也是每次第一二天便到票房交郵購表的人, 亦慶幸沒有試過網上買票, 才能避過一場災難~
對於UA影院, 我也有很多不滿~ 很懷念西灣河文娛中心和葵青劇院兩個放映場地...
香港電影節想要搞"大", 想成為東方的奧斯卡, 但我看只要能搞出一個小規模, 有自己特色的電影節已很不錯了, 何必要在電影業最低迷時仍強充老大, 自暴其短?
另一點想說的是觀眾的變化~ 以往常有中途離場的例子, 但現在觀眾無論如何都會留到最後, 而且不論電影是好是壞, 導演是否在場, 都必定會公式地報以一陣掌聲~ 很肉麻~ 心想: 那些人平常在UA看了一齣好戲也會拍掌的嗎?

暈塵 說...

gar~*:

葵青是很好的放映場地。UA之惡劣我已沒氣說,而原來Grand Cinema也是「不遑多讓」, credit字幕才剛開始出, 竟然兩秒內cut-in全院燈亮,連fade-in也沒有!

談到觀眾變化,我覺得愈來愈多觀眾遲入場,而且遲半個至一個小時才施施然入場的大有人在。最難頂的是遲大到卻還要站在你面前慢慢揀位坐!另外一直談話和開餐的人也愈來愈多!(昨天又見有兩人在大會堂看戲時邊用刀叉開餐邊閒聊及講電話, 我怒睥都冇用)

匿名 說...


呢個「年鑑」真係好不得了:D

Agnes Tse 說...

屯門都有份!? 身為屯門人既我毫不知情. 其實屯門大會堂早已門庭冷落, 我好懷疑仲有冇文娛節目係呢度舉行~

匿名 說...

你好, 我是HKIFFLINK的Pris, 不好意思, 我走漏眼, 咁遲至見到閣下的"年鑑",實在是一篇有趣的文章. 現將閣下的文章連結於此
http://www.hkifflink.net/2008/04/06/1777/
如不想被連結, 請告之. 請多多支持!
祈待閣下其他關於電影節之文章!

暈塵 說...

Damon 和 Pris: 謝謝!

艾麗絲謝: 1999年的電影節有四場是在屯門大會堂文娛廳放映呢!大抵反應太差,之後便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