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月 27, 2008

我們都下雪: 阿倫雷奈《喧嘩的寂寞》

暈塵選2007年度外語電影:

Coeurs (Private Fears in Public Places) 喧嘩的寂寞 /
Alain Resnais


84歲的阿倫雷奈 (Alain Resnais),繼十四年前的《吸煙/不吸煙》,第二度改編Alan Ayckbourn的劇作,刻劃六個巴黎中年男女,平凡也許如你我她他,心底都各有不願告人的隱秘二三事,彼此相遇相見,互相攻防卻不一定能互相取暖。Ayckbourn對都市人透徹的解剖,阿倫雷奈匠心獨運的表現形式,將貌似通俗電影的橋段提昇到不一樣的境界。

法文片名 Coeurs 是眾數的「心」,心心不一定相印但總算能連結起來。英文原名卻是「在(各處)公眾地方的(各種)私人恐懼」(Fears 和 Places 都是眾數),林林種種的恐懼無處不在,原來關鍵還在自己的心,我們那顆防人/愛人的心,冷暖自知,冷暖自取。

每一個人都有心底隱密的角落,每一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也許人人口不對心,在喧囂之中有一張臉,寂寞來時眼耳口鼻都可能變得駭人。阿倫雷奈拍來自然真切,眾生一動一靜皆有其緣由。沒有誰是不虛偽的,沒有誰可以訕笑或指罵別人在私密世界中的行為。

劇本的微妙細緻很讓我著迷 (雖然我得同意有些處理和對白無疑是有點老套的)。我借了Ayckbourn原著的英文舞台劇本來讀。原來阿倫雷奈非常忠於原著,埸面對白幾乎跟原劇一樣,但難度也在此 — 如何將舞台劇本搬上銀幕而好看呢?

阿倫雷奈利用線條、空間的切割、框框、鏡像、簾幕等,既能將舞台的空間感自然地溶進現實世界中,同時也突顯了人與人之間相連、相隔的巧妙,似近還遠。切割的室內空間、幽閉的空間、玻璃透光的空間、框內框外等的景象在電影中反覆出現,意在言外。

每一個人都渴望窩在最安全的個人空間 (個人空間可以是私人的, 也可以是公共的, 例如熟悉的酒吧),然而獨自困在這個人空間又往往是情緒最洶湧之時刻。恐懼寂寞,恐懼被遺棄,恐懼人生重蹈覆徹,恐懼但同時盼望有人進來打亂這空間。

本片攝影、美術與構圖出奇不意地與角色心理狀況微妙相連。色調一再轉換、室內驟明驟暗、一線光柱照出揚起的萬千灰塵, 連傢俱雜物都彷彿有深情有記憶。 六個演員,恰如其分,穿梭於空間與空間之間,惹人笑也惹人憐。

白雪在全片無處不在。街上在下大雪,室內竟然也雪花四飄,洒在幽暗的房間,降到黝黑的地板,在轉換場景之時超現實地降雪,氣溫壓低,冰冷卻美麗。有人伸出手,撥開桌面的積雪,拯救別人拯救自己。

我們都在積雪中,等待別人手心的體溫。

不是高唱〈Love is all around〉的熱鬧聖誕節。這是大雪一直下一直下的冬日巴黎,loneliness is all around。

影帶播完,屏幕雪花亂竄。喧囂過後,白雪傾瀉 — 在街道,在心中。

原來,我們都下雪。



請繼續閱讀: 暈塵選2007年10部外語電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