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8月 16, 2025

哥本哈根 Coffee Collective 的下午 — 從hygge的啟發開始

(原文貼於2024年9月15日 Instagram @eddyingdust )

到哥本哈根食品市場 Torvehallerne 時,除了(再一次)吃Smørrebrød (開放式三文治),品嚐海鮮、魚餅等之外,更重要的是到得獎咖啡品牌Coffee Collective喝咖啡。雖然每次在歐洲旅遊都大量喝咖啡,但因為自己的行程安排,喝知名精品咖啡的機會還是不多。這次少有地終於可以喝到北歐的手沖精品咖啡。


雖然我到的這家Coffee Collective只是食品市場裡的一個角落而不是他們的店,但還是非常美好的體驗。那是8月底的一個下午,我坐在窗邊,一邊慢慢喝著咖啡,一邊在寫明信片給重要的人。外面陽光燦爛,幾乎讓我睜不開眼。但我還是享受這道撲面而來熾熱的陽光(而我忘了搽防曬) 。總喜愛夏天的北歐,陽光明亮但沒有南方那種令人難熬的酷熱,而是從藍天直擁過來的暖烘烘,像是要幫你把一身的灰暗溶掉,為你重新點燃心中那荒廢了的壁爐。(陽光亮得我手機螢幕都讀不到,乾脆放下)

咖啡水準很高。我喝完後在市場逛完吃完一輪忍不住又再回來喝多一杯espresso,還買了一包豆帶回家。丹麥人hygge式生活風格數年前因為一本全球暢銷書廣受討論。作為一個旅客,不敢說自己跟丹麥人能學到幾多 (也無法盡學),不過能有這麼一段在遙遠異地感受當下陽光及咖啡香的時光,又在透過寫明信片與友人連結,也是一種難忘與值得感恩的簡單幸福感。而從這裡開始,從hygge的啟發開始,要好好為自己重新經營愉快的日常生活。




星期五, 8月 15, 2025

《重慶森林》30年 — 那些90年代的罐頭


(原文貼於2024年7月16日 Instagram @eddyingdust )

1994年7月14日,《重慶森林》在香港第一天上映。如果我的記憶沒有錯,我就是在這首天率先趕往戲院看的,散場後還跟其他觀眾一起搶那些在戲院的宣傳品。我好像是拿到印了梁朝偉劇照的掛旗。後來,我又買了一幅海報,貼在家中好一段日子 — 有一段長時間,我每天對著海報,沉迷在那個《重慶森林》的世界,有時自言自語,有時放聲高歌,有時村上春樹。


然而,確實記憶會過期,什麼都會過期。我不太肯定上述那段記憶,因為無論掛旗或海報,都早已從我家中消失。其他跟《重慶森林》相關的產品,也許都塵封很久,藏在家中某些不為意的角落。電影本身呢,我可能有重看過一至兩次,可能沒有,不過,這三十年來,與《重慶森林》相關的片段和文字反覆在我的生活當中出現,彷彿已經把電影看過很多遍 (但其實沒有)。


上月去戲院看《重慶森林》30周年4K版。 無容置疑,電影任何一個角度看都神采飛揚,無論演員攝影剪接劇本美指,就是那個年代的自信滿滿,從容自若。三十年後重看那個曾經熟悉的1990年代中環與尖沙咀,有時驚嘆,有時唏噓。而且這次重映能讓這麼多年輕人能在大銀幕看此經典,實在功德無量。

但是,阿May要走,周嘉玲要走,阿菲要走,沒什麼道理但也是人生中無可避免的事。有些電影,在影史也許不會過期,但於我而言,再重遇也只能點吓頭,問候一下,然後已經唔知講咩好。不想再吃曾經愛過的廚師沙律,可能是想轉口味吃炸魚薯條,可能是吃過別家更好吃的廚師沙律,也可能只是,我再不像從前那樣需要這種廚師沙律。


戲院有大量鳳梨罐頭擺設和仿90年代Circle K便利店的打卡點。今天複製了道具場景,把它們攝進手機,也不一定能複製情感。


我想,我的某些部份,就讓它封存在我那個90年代的罐頭裡就好了。